多晶硅垄断局面正在被打破
光伏产业(PV),是指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电池转化为电能的产业。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基础材料。根据现有的生产技术,千吨级以上的多晶硅生产线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而最先进的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仍然掌握在美、日、德三国手中。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光春认为,两年前,当中国企业宣布进入千吨级多晶硅项目生产的时候,一些国外公司表示,中国的多晶硅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但不到两年时间,中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发展起来,2008年,太阳能光伏资本大幅扩张。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电子级多晶硅增资扩建项目核准启动,建成投产后年产总量将达1万吨,成为中国第一、亚洲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1.5万吨高纯硅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20亿元;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计划将产能再翻一倍,扩张到1GW。预计到今年底投产的千吨级多晶硅企业至少有6家。
要重视科技进步和降低成本
在当前国际油价高涨的严峻形势下,光伏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机遇。专家认为,我国应抓住这一大好形势,迅速发展自己的光伏产业,在此过程中不应满足于生产制造太阳电池,而应掌握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将各项生产指标提高,使之适应国际竞争和环境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梁骏吾认为,在我国投资者向光伏产业大幅扩张的时候也需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市场容量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多晶硅项目约35家,计划达产产量约7万吨。这些数量国内企业是否能够消化,未来市场需求到底是多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市场从现在看能赚很多钱,并且订单不愁,但是到一定时候要饱和,降价竞争就成为必然。企业在竞争中必将要经受行业洗牌,要想成功生存下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
第二,循环经济综合利用治理污染。生产多晶硅产生的尾气污染排放问题备受国际关注,按照我国现行的工艺,生产1000吨多晶硅产生的副产品氯硅烷就有9000吨,要注重发展与有机硅、白碳黑相结合的工业,将氯硅烷转化,变废为宝。
并网光伏发电亟待政策推动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尽管可再生能源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但如果没有法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的自然发展远远达不到所要求的替代速度。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以居民屋顶并网发电为目标,对光伏系统实施政府补贴,初始补贴达到光伏系统造价的70%,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降低,补贴也随之减少,到2006年,日本已经取消了补贴政策。此时日本的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当接近。
2006年德国市场超过日本,这主要得益于德国2004年重新修订实施了与“全网平摊”相配套的《上网电价法》,使得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光伏系统安装量每扩大一倍,成本下降20%。从2004年到2007年,3年电价降低了约17%。
我国虽然在2006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由于这部法规中“上网电价”对光伏发电尚未到位,到目前为止,电力部门还没有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国内已经建成的示范项目也还是按照试验项目并网,因此光伏发电市场在我国发展依然缓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崔容强教授认为,我国关于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还没有具体化,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可以分不同阶段,初始方式不一定完全仿效德国的单纯电价补贴,而是可以采取初装补贴与电价补贴相结合。这将有利于推动光伏市场发展,为大规模应用积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