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汽车城
2010年年底,基于对自身优势的考虑,郑州市开始推进郑州 “汽车城”计划。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规划。之所以大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城规划项目。
按照郑州市工信委的规划,郑州汽车城总占地面积高达218.5平方公里!(数据显示,2001年成立的上海国际汽车城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2003年成立的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则为50平方公里,此后到2005年,长春汽车城规划面积一跃达到120平方公里,而2011年规划的柳州汽车城则直接超过200平方公里。)
规划指出,郑州将利用10~20年左右时间,将自身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产量100万辆,销售收入2000亿元;到2030年实现产量270万辆,销售收入7000亿元。并最终通过打通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市场这一汽车产业链,使汽车业成为郑州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对外交流窗口,立足中原、辐射周边、面向世界;最终实现“汽车产业之城、技术创新之城、汽车商贸之城、汽车文化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目标。
目标足够诱人。现实则是2010年,郑州市生产汽车整车24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比例仅为1.3%),完成汽车工业总产值454亿元。按照这一产业发展现状,郑州汽车产业相比较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等地区无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差距当然有,我们也并非只看到有利因素而忽视自身不足,但差距也意味着潜力,而且郑州发展汽车城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区位优势上。”刘延龄丝毫不否认郑州汽车产业现状中的种种不足。在他看来,缺乏产业发展经验、人才资源匮乏且吸引力不足、整个城市缺乏汽车文化和开放的心态是影响郑州汽车业发展的三个最大障碍。
“这些都是慢功夫,急不得,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需要长期去努力的因素而放弃我们的优势与资源,郑州发展汽车城,优势极为明显。除了前面谈到的区位竞争优势,过去十多年形成的整车产业格局与我们在汽车后市场的产业聚集优势,都将成为未来10~20年郑州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
刘延龄所说的整车产业格局,是指拥有宇通、郑州日产、东风日产、海马、少林、河南红宇等6家主要整车企业的郑州,已经具备包括轿车、MPV、SUV、交叉型乘用车、客车和载货车在内几乎所有汽车品类的生产能力;而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的汽车后市场博览会,则显示了郑州在汽车售后市场开发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按照郑州市政府规划,随着国内最大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园落户郑州,未来以“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为四大板块的汽车产业链将最终在郑州形成。统计数据则显示,仅在“十二五”期间,郑州原有的整车企业宇通、东风日产、海马等投资额合计已超过550亿元。
“政府将以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刘延龄如此总结政府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
刘延龄解释说:“除了成立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引导、制定战略重点与发展方向、健全金融体系、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完善人才引入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并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基本推进手段之外,抓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依然是郑州市政府落实规划的主要手段之一。”
犹如通用、福特之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渴望在工业制造领域有所作为的郑州市,也有自己主抓的明星企业郑煤机和宇通客车。前者是中国最大的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商,占据国内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后者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占中国客车市场28%的市场份额。
而伴随着郑煤机、宇通、东风日产、恒天重工及新大方等一批企业的崛起,装备制造业中原板块的力量正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