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美国核动力“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首次利用钚电池作能源,2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称,欧盟成员国开始考虑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上述两则看似无关联的“核”消息,再次把沉寂很久的核能利用“推到”了前台。此前,因日本福岛核泄危机的持续发酵,各国对核能利用经历过了纷纷叫停的“喧嚣阶段”。如今,各国已经逐步过渡到了很难舍弃核能的“反思阶段”。
无独有偶。11月26日,巴黎召开的博鳌论坛专门设“福岛核危机后的核能利用”圆桌会议。日本前首相福田表示,发展核能不可缺少的排他条件就是必须保证核能的绝对安全。自从日本核泄危机以来,迫于民意压力,尽管日本首相多次表态称日本将迈入“无核社会”, 而企业界似乎“不以为然”。类似争执与博弈,显然不是单纯的民意所能决定的,更关键是日本是否能够忍受核电缺失下的能源短缺、经济停滞。有日本专家8月曾提出警告,日本若放弃核能,很可能面临第三个“失落10年”。
在欧洲,有多国领导人此前都提出了各自弃核的“时间表”。对于类似“弃核”的种种表态,笔者倒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政客们迎合民意、屈就政治的“缓兵之计”。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向来支持发展核能,而在日本核危机后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更侧重了2013年大选选情的压力。要知道,法国80%的电能是核电、瑞士近40%、德国30%、瑞典是39%。可以说,日本核泄危机,把核电的巨大风险暴露无遗,更把反核的宣泄推到了新高潮。问题在于,喧嚣之后如何化解能源短缺?这才是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目前,美国是全球核电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30%的电力供应来自核电。自从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对核能开发的立场一直未曾改变,依然坚持“核能复兴”战略。
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核事故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痛定思痛的结论是:安全必须置于首位,各国必须从技术、管理、维护、监督、预警等多个层面强化安全审查机制,确保核电的安全性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类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恐惧,显然会随着核能技术的更新换代、核能安全强化而逐步消除。
从长远来看,人类要不要继续发展核能,不是一国政府、一个政治家或一次大事故所能决定的,正如屡有发生的飞行事故无法阻止航空业发展一样。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来说,日本核泄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反倒是好事——经历“弃核”的喧嚣之后,人类在利用核能上从此有了保障绝对安全的国际共识,核电的安全性创新从此真正步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