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亚庆:
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工信部有哪些具体举措?
肖亚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摆上突出重要位置,进一步指明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任务。明年将重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瓶颈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在实施方式上,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动,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发挥重大工程、整机装备和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让更多优质基础产品在应用中实现从有到优的迭代升级。鼓励各地创新政策机制和实施模式,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基础领域集聚,形成“重基础、强基础”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建设2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带动各地培育建设203家省级中心,有效健全了制造业创新体系,增强了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明年将聚焦关键领域,加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建设力度。同时,发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制造业领军企业建设中试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将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地方聚焦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突出的行业或细分领域,改造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四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工业母机、船舶、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发挥标准引领、管理支撑和品牌促进的综合效应,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
五是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将继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积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长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遴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领先标杆,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也提到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肖亚庆:
在助企纾困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规模9100亿元。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今年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930家,分别累计达到848家、476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2022年,我们将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在为中小企业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是加大中小企业帮扶力度。统筹落实系列惠企政策,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推动延续阶段性惠企政策。做好已出台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评估,加强对新问题新趋势的关注研究,及时推出更多针对性政策。指导地方推出更多政策,强化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
二是扩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范围。研究制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明年要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再支持一批重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三是加大恶意拖欠账款问题治理力度。切实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拖欠问题典型的行业领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完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办法,强化社会监督和约束惩戒,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制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大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记者:
2021年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年,取得了哪些成效?2022年5G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新发展?
肖亚庆:
传统产业既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今年,我们以布局新基建和拓展应用场景为重点,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数字化赋能、赋值、赋智作用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数字化改造的基础更加坚实。我国已建成5G基站139.6万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65个,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二是数字化改造的场景更加丰富。“5G+工业互联网”已在采矿、钢铁等十大重点行业率先布局,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20个应用场景。三是数字化改造成效更加突出。目前,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8.8%、2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4.4%。
2022年,围绕加快数字化改造,一是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稳妥有序开展5G和千兆光网建设,加快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建设,打牢数字化转型的网络设施基础。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聚焦重点行业,深度挖掘“5G+工业互联网”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标杆。
二是着力激活数据潜能。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初步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支持各地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是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服务网络,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进企业,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