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光明新区的几条主干道上,看上去绿化带及路面情况与其他的地方没有不同,但细细从路面到路下研究一番,会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光明新区率先在深圳市建设的地下综合管沟,以及打造全国首批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工程,作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光明新区在绿色生态环保上结出累累硕果。
好好的道路却常被“开膛破肚”,还突然出现塌陷,地下管线乱象曾带来多重隐患。如今在光明新区,地下管线管理的难题被“综合管沟”工程破解。
在光侨路与华夏路路口,一栋名为光明新区综合管沟的小楼出现在记者和市民代表们眼前,光明新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管沟”就是将之前分散埋设的电力、通讯、给水、中水等地下管线集中在一个管沟内,光明新区在建设城市主干道前,便先在地下建设了共同沟,既节约了土地,也避免了城市道路“开膛破肚”的拉链现象。
记者和市民代表们进入光侨路底下,只见路下有宽5.8米的给水弱电仓和宽2米的强电仓两个仓,仓内各条管线、管道标有名牌,整齐架设,互不干扰,同时还设有感烟探测器、气溶胶灭火器等安全设施。一路参观,市民代表们一路发出惊叹声。
转而来到光明城站前的三十六号路上,走过该路路边的绿化带时,光明新区城管局副局长张清明热情招呼大家看过来,他介绍,这个绿化带的土填得低,下雨后,雨水就能在绿化带内积蓄,可将雨水利用起来,这是该区采用低冲击开发理念设计建成。2011年时,光明新区成为国家首批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这一做法有效提高了雨水下渗率,降低城市排洪压力,将建设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光明新区已在多条市政道路、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小区、群众体育中心、招商科技园等启动建设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