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龙换鸟”率先提出发展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到现今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地标功能区,这个仅占上海全市开发区土地总面积0.4%的园区,创造出单位土地税收产出超过上海全市平均值4倍的成绩。去年,园区内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30.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达200家,聚集的信息软件、设计创意、金融服务、云计算、节能环保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已达上千家。“市北模式”更是走出上海,与江苏南通共建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去年动工。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表示,从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到高科技、低碳排、大产出,上海正加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目前,上海市共有包括市北、南翔智地、康桥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28家,占地4208公顷,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其中,2011年上海全市重点推进的23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营收累计2988亿元,占上海全市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近60%,同比增长52.9%;实现税收102.6亿元,增长66%;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70个,合同外资金额17.2亿美元。
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高速发展,归根结底要由一个个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撑。在 “营改增”之前,制造业集团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后的重复征税、资产划转产生的税费等问题成为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比如,贝尔软件公司从母体剥离后,在承接母公司贝尔股份的分包合同时,分包部分除要缴纳计入母公司部分的营业税外,还要单独再交一次营业税,导致多数企业不愿主辅分离。
为此,上海市经信委与财税部门制定“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若干财政扶持政策”,包括从母体华谊集团分离的华谊信息科技等在内的10家公司,获得了3000余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一定程度解决了企业分离的后顾之忧。分离后,这些母公司更加聚焦主业,产业能级提升;同时,剥离后的生产性服务公司不但能为母公司服务,同时可以面向市场,成为服务全行业的专业服务商。
“这次主辅分离鼓励政策,奏响了‘营改增’试点政策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试行的前奏。”刘健表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领跑全国,今年的“营改增”试点后,将会促进更多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最近,振华港机就在谋划将集团内与海工、重工相关的研发机构分离出来,服务整个行业。
借着“营改增”的东风,“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围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等10大重点领域,实现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翻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的目标。同时,还将推进6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总面积达到1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