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数据喂养、场景深耕、具身智能:透视中控“Plantbot”的工业机器人“三重进化论”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中控技术作者:网络
 
  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临界点,工业机器人的“重构”不仅是产品形态的进化,更是产业价值逻辑的重塑。
 
  在广东某氟化工厂的高温管道区,一台搭载多模态传感器的巡检机器人正自主规避障碍物,实时回传设备温度、压力等数据至中控系统;与此同时,远在中东的沙特阿美液化天然气工厂的生产现场,中控与沙特阿美联合开发的第二代Aramcobot Gen2也逐渐开始油气管道泄漏检测——这两幅场景揭示的,正是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变”:从冰冷的自动化工具,进化为能感知、决策、协同的工业智能体。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
 
  智能机器人进工厂渐成趋势,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政策红利与技术革命叠加的“重构时刻”。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530亿美元。与之呼应的是政策层面的布局,国务院在2025年8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释放:中国正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期”全面迈入“规模化落地期”。这一国家战略不仅设定了2027、2030、2035年三阶段目标,更通过“设备更新+数据要素+场景赋能”的组合拳,为工业机器人产业打开了万亿级市场空间。
 
  Plantbot的“护城河”:从“数据喂养”到“具身智能”
 
  中控技术以三十余年的工业know-how与累积的数据为基石,研发出时间序列大模型TPT,并于8月28日正式发布其升级版本TPT 2,成功突破了流程工业的大模型平台建设瓶颈,与此同时,在工业AI落地的载体形式上,通过丰富“AI+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以其独特的“技术纵深+场景深耕”战略,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工业智能体网络,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全链路解决方案。2024年,中控技术机器人业务新签订单达1.67亿元,同比增长超100%,远超行业平均5%-10%的增速。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已接近2024全年水平。(来源:MIR睿工工业发布《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度报告》)。
 
  具体从数据层、算法层、场景层三个维度来看
 
  数据层:100EB工业数据的“喂养优势”
 
  中控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始于数据根基。以三十余年流程工业企业的真实工业现场数据为“养分”,沉淀了100EB量级的工业时序数据(相当于连续录制约127万年的4K高清影像),构建了覆盖化工、石化电力等十大行业的生产参数、工艺指标及设备状态信息——其海量的训练数据不仅包含设备运行的原始信号,更融合了行业特有的工艺机理与操作经验,形成结构化的工业知识图谱,让Plantbot在复杂多变的工业场景中具备先天认知优势。传统机器人更依赖实验室数据训练,而Plantbot的“老师”是万千真实工厂中的复杂工况与工艺经验。
 
  以石化行业为例,Plantbot的数据覆盖从原油蒸馏到产品精制的全流程变量,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高密度、高质量的特征样本,使跨场景迁移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数据壁垒并非短期内可以构建,它依赖于长期的行业深耕与客户信任的积累,是Plantbot难以被复制的核心优势。
 
  算法层:具身智能的“进化密码”
 
  基于AI技术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建模是关键技术之一。Plantbot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手段,对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高效融合与智能分析,该算法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视觉、环境监测等多元数据,形成对生产装置运行状态的全面认知,显著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与决策能力。
 
  同时,Plantbot通过先进的算法优化与实时通信机制,不仅实现了多个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高效协同作业。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精度,还极大地扩展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生产装置的精细化管理到应急消防现场的多维度协同,均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通过AI技术与群体和多智能体系统智能算法的融合,让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群体智能和自主决策能力,使得多机器人系统能够完成复杂的集体任务,并能够高效地和其他的智能体实现数据交互和协同应用。
 
  目前,领航者2号NAVIAI及即将发布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已完成DeepSeek-R1测试,其深度推理和复杂逻辑分析能力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未来,利用Janus Pro视觉和语言方面的多模态理解能力,让人形机器人能够通过模仿学习来掌握复杂的全身动作,这种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更自然地与人类进行交互,并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
 
  场景层:三大产品线的技术穿透力
 
  不同于消费级机器人对“拟人化交互”的极致追求,工业机器人领域始终遵循“场景即战场”的铁律。中控技术深谙流程工业对安全性、可靠性和复杂环境适应性的严苛要求,以“刚需场景穿透”为突破口,打造巡检与操作、供应链物流、人形机器人及AI增值应用的机器人体系,形成“AI+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聚焦三大产品应用方向:
 
  1巡检与操作机器人,工业安全的“数字哨兵”
 
  在高温、高压、高危的工业环境中,传统人工巡检面临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挑战。中控技术推出的“空天地一体化”巡检体系,通过高空无人机、防爆轮式机器人、轨道机器人的立体组网,首次实现复杂工业场景的360度无死角覆盖。在某氟化工企业的开关室项目中,巡检机器人通过红外热图、局部放电检测等功能,模拟人工巡检的“耳听、手摸、眼看、鼻闻”方式,实时上传数据并生成巡检报表,显著提升了巡检效率和安全性。
 
  2供应链物流机器人,智慧工厂的“血液循环系统”
 
  面对流程工业物料搬运频次高、路径规划复杂等痛点,中控技术以“物流供应链机器人智能体”为全新抓手,在传统智能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内核之上再做升级:一方面将动态路径规划算法、数字孪生调度平台与5G+工业互联网络深度耦合,实现物料搬运、库存管理全流程无人化、可视化、可预测;另一方面把该物流供应链智能体与DCS、MES、APS等生产系统全面打通,形成“订单-排产-仓储-搬运-上线”一体化控制闭环。通过实时共享工序节奏、设备状态与库存数据,智能体可在毫秒级自动调整配送节拍、缓存策略和优先路径,既消除产线等待与物料积压,又能在异常工况下主动重排物流任务,保障连续生产。
 
  3人形机器人,高风险场景的“终极解决方案”
 
  中控技术投资入股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域自研的“领航者1号”“领航者2号NAVIAI”及第三代机型,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技术,进一步提升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能力,构建“云-边-端”协同的AI军团:云端持续沉淀行业Know-how,边缘侧实时规划工艺策略,终端机器人以毫米级重复定位精度完成操作。该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石化企业实验室的高风险作业场景,替代人工完成危险操作。
 
  覆盖“PA+BA”的全域综合调度管理与决策功能。该功能是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向企业运营深层渗透的重要体现。工厂的智能化系统与Plantbot机器人系统无缝融合,能够更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实现生产流程、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同时辅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精准高效的战略规划与运营调整,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竞争力。
 
  例如在四川某新能源工厂中,在PA(Process Automated)端,借助制造执行系统实现“零人工”干预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通过供应链物流机器人,紧密联动智能灌装场景下“产、运、存”等关键环节,为搭建工厂的智慧供应链平台提供坚实保障。在BA(Business Automated)端,以中控机器人系统—PlantbotStudio平台为核心,协同制造执行系统、ERP系统,实时监控库存数据及物料流转数据,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为供应链采供及营销提供全面决策支撑。
 
  工业智能化的终极形态,让机器成为有“温度”的“神经中枢”
 
  当AI深度嵌入制造网络的“神经中枢”,机器将具备自主感知、智能决策与协同执行能力,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质变,这正是工业智能化的终极形态——人机共生、数据驱动、全域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中控技术通过“工业数据为基础、AI大模型为核心、全场景智能体为触手”,正在让这一终极形态成为现实:传统制造体系的线性层级架构被平台化、一体化系统取代,感知、控制、执行、运营与决策不再割裂,而是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时互动、智能闭环,推动流程工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跃迁。
 
  这种技术演进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效率提升,更在于“技术向善”的产业哲学落地。在氟化工巡检现场,中控Plantbot替代人工进入有毒环境完成设备检测;在石化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精准执行高危化学反应操作——未来,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工业智能化的社会价值:不是简单替代劳动力,而是将人类从危险、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释放创造力去从事更具价值的创新工作。当机器成为生产系统的“神经中枢”,人类得以聚焦于战略决策与技术突破,实现真正的人机协同共生。
 
  工业智能化的终极形态,是让机器成为有“温度”的“神经中枢”——既具备自主决策的硬核能力,又承载释放人类价值的柔软使命。中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正在将这一愿景转化为现实,其在工业场景的安全价值与效率提升能力,或将成为推动行业从百亿市场向万亿规模跨越的核心引擎。
 
  这种演进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逻辑的重塑。正如政策所倡导的“人工智能+”行动,未来的智能终端将实现“全身+全屋+全车+全厂”的深度互联,而中控Plantbot正是这场变革中最关键的“智能神经中枢”。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机器人的高精度操作减少材料浪费、提升能源效率的特性,更将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让技术进步与地球福祉同频共振。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日立旗下 JR 自动化宣布建立全球新总部

下一篇:新思科技:2026年前裁员10%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