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南京,在当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将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而年轻人正是南京走向产业强市的主要力量。
那些活跃在工厂的Z世代,是什么吸引他们选择进厂,成为蓝领?
进厂不再是“螺丝钉”
95后、00后新生代“进厂”,大多不再如父辈只是简单地流水线操作,而是更多地从事技术型工种。技术,成了新蓝领工人发展竞技场上的关键词。
这两天,卞志鹏在苏州出差,为客户上门交付机床并装调使用。从小他就对机械感兴趣,经常把家里的小家电拆开重组,在校时获得过数控机床专业技术领域的江苏省赛第三名。但起初进厂不是他的首选,“流水线那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我觉得很害怕。”
而当他来到南京威诺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改变了主意。这是一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线改造为智能化,他不需要做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企业对他有更高的要求——他要成为“工程师的手”,去实现每一种看似“异想天开”的定制设计。
“上网查资料、四处请教、在机器上反复尝试……我觉得按客户的要求装调好一台机器,不比完成一篇有深度有创新的论文简单。”入职三年,23岁的他几乎把中国跑了个遍,还护送自己装调的机床到德国和土耳其。
22岁的王驰去年刚从辽宁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入职了南京福贝尔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吸引他留在这家工厂的,不仅是丰厚的报酬和福利,还能跟着厂长学习许多处理工艺,“学到了都是自己的。”
常言道,一技在手,天下我有。技术,是握在手上的无形资产,也是年轻人在制造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纵向来看,在制造业起步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今制造业正在经历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多元,产品种类丰富,制造业工种充满挑战、新意,需要一线工人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横向对比来看,与近年来大热的互联网经济相比,制造业实践性强、技术密集,非常有助于锻炼年轻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优势。江苏星宇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硬件工程师许加周曾在大厂上班,只负责细分环节中的一环,现在紧跟项目全周期,“成长更快了”。
从“打工丢人”到“进厂真香”
高达18.8米的生产车间内,1800公斤的原料被自动拆包、称量、检验、入库。位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供应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智能车间里一台机器一小时可生产1.2吨产品,每条生产线只需两个工人巡视监管。
在南京中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恒温恒湿,冬暖夏凉,“相比较以前传统制造业的脏乱差,现在干净整洁让人感觉很舒适。”23岁的卞维刚已经是制造业里的一名“老江湖”,虽然刚来这家企业一年,现在已是一名车间班长,他看好这个行业,计划长久干下去。
长期以来,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工作环境差,这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甚至制造业的职校生也越来越少选择到制造业工厂就业,高素质人才就更加紧缺。
而如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进厂”不再只是“打螺丝”般的流水线,也不再是最后的“退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的回报有了可喜的变化,“进厂真香”成了普遍现象。
南京聚隆工艺工程师罗学淦很享受当下的状态: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几年下来,收入比刚实习时涨了三四倍,自己工作养家,妻子全职照顾家庭。从安徽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房产销售,最后还是回到制造业。“理工男嘛,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更倾向于对着自己喜欢的机器。”
“进厂”原本不在郑胜男的就业目标中。临床药师出身的她离开了医院,来到栖霞高新区的恒道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很不习惯行政体制的束缚与医生的职业压力,厂里的环境更简单纯粹。医生职业稳定、体面,但我更关心当下自己是不是过得好。”工程管理专业的胡超毕业后直奔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成为非遗传统制造企业的一员。“我进厂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喜欢非遗和传统文化,并且打算长期做下去。”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服务人工智能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制造业专业就业薪资表现不俗。而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薪酬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与此对应的是,智联招聘发布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期望在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比8.2%,高于2023年的8.1%和2022年的6.1%。
用“看家本领”站稳脚跟
互联网行业的更迭之快需要从业者更加灵活快速地适应新技术和新业务。相对而言,制造业是技术集成行业,虽然设备会更新换代,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劳动者的技能可以稳定延续。
一家新能源企业的人事部经理认为,在工厂生产线积累的认知和技术能力是一生就业的基石,有了几年扎实的基础以后哪怕再转行,新能源上下游企业选择很多,就业领域很广。
“制造业不会有明显的中年危机,因为大家往往是用经验‘吃饭’。通过师带徒把技术经验传递下去,所以往往越‘老’越‘吃香’。”多位一线年轻工作者对未来充满自信。
与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下的企业不同,制造业相对更容易让从业者有稳定踏实感。“只要有南京港,就有我们港机重工。”这份企业的信心,也让数百港机重工人心里踏实。
除了“稳”,如今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随着国家推动遥感卫星产业创新发展,空间激光通信迎来重要的产业化机遇期,这正是栖霞高新区企业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拓的“新蓝海”。先进制造业门槛高,高素质人才需求大,近几年来,企业招聘的年轻人超过50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胡鹤宇就是其中一员,毕业后跨界来到这里,成为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经理。“制造业企业不仅有生产线工人,还有商务、行政、管理等岗位,都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激光通信、卫星互联网对我吸引力非常大。”胡鹤宇的眼前是一个万亿市场。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他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常常感到心潮澎湃。
把更多人才吸引到制造业
尽管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制造业仍然面临着年轻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招人难”持续困扰着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副厂长夏明功,他想方设法一方面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普及非遗,另一方面联合龙潭街道组织招聘,吸引年轻人加入。企业还计划制定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人才引进和传承保护。尽管接近60岁了,但他知道自己这几年还没法安心退休。“人才队伍出现年龄断档,至少要多干四五年把下一代培养出来才能退。”
还有企业把眼光瞄向职业院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以及出海业务的探索,中比新能源企业年产值从2021年的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亿元。企业连续多年与河南、江西等地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办产业学院,定向培养人才,毕业就能上岗。企业人事负责人张群说:“我们每年大约培养500人,其中留职率在一半左右,不仅能满足我们厂的人才需求,还能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输送人才。”
而对于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企业也是想方设法打通晋升路径把他们留下来。王烨鹏去年入职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后,看到企业的晋升通道是打开的,并且激励产业工人成为技术能手。企业总经理张传平介绍,港机重工在2022年启动了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机制,打通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增设首席专家、高级专家、首席技能大师、高级技能大师等岗位,打破技术工人的发展天花板,薪酬待遇也参照行政管理岗位进行上涨。对于更多年轻人,企业激励引导操作岗位员工“一专多能”,取得本职岗位工种以外的技术资格证书,往往可以一次性奖励数千元。
中比新能源每年组织技术评级,评级后进行相应奖励。“这让我奋斗起来有了目标,去年刚来时间不够,今年肯定要去学一学试一试了。”卞维刚说。
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南京的制造业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