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 施耐德电气 2024-05-22 20:42 北京
当下,新质生产力正如一只醒目的风向标,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转型指示出清晰的方向。
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其目标是培育新产业。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从而令产业走向高效、可持续发展。不言而喻,这是一套高标准组合拳。
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全社会向前发展的需求,创新也从“加分项”变为“必答题”。施耐德电气基于“3+1”的创新策略,即依托“中国中心”战略,融合数字化、自动化、电气化三大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胡晓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
1
数字化创新——
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血液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深刻颠覆和重构着产业形态,“数实融合”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说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技术创新,就是其中的关键变量。
施耐德电气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
胡晓表示,创新的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带动一系列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还善于在各个传统领域实现跨界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催生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的角色既是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也是赋能者。
作为践行者,施耐德电气通过部署于自身的数字化技术,现已在中国建成1家端到端灯塔工厂、1家发展中的灯塔工厂,以及多达18家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中心;
作为赋能者,施耐德电气则一直见长于通过融合能源与自动化的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在提高生产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
上海华谊
在上海,施耐德电气助力当地化工行业重点企业——上海华谊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并通过对产能、质量、设备、能源等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让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可观测、可预测。其中仅生产运营监测环节,覆盖的数据点就超过20万个,真正为企业铺就了一条点“数”成金的转型之路。
2
自动化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自动化技术的创新舞台,同样是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不断突破局限的重要“阵地”。
历经多年发展,自动化领域的推陈出新不仅从未停滞,反而在软件、信息化等新技术“催化”下,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创造有利条件。到今天,就连一些积弊多年的生产力桎梏,也在技术创新大潮的影响下迎刃而解,为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深谙行业用户自动化应用痛点,施耐德电气把目光精准投射在了由软件定义的开放自动化领域,并开始持续发力。
在胡晓看来,之所以锚定这一领域的自动化创新,正是由于伴随IT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和优势发展,缺乏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专有自动化系统、单一厂商软硬件深度捆绑的传统模式已经“疲态尽显”,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技术融合壁垒。
创新一旦找到锚点就可以举重若轻。在推动自动化系统走向“开放”的道路上,施耐德电气软件定义的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基于IEC61499国际标准,可以通过软硬件解耦,打破现有系统限制,实现IT/OT的真正融合,最终实现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的效率提升,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京科伦
以专注冷链物流和仓储的高新技术企业京科伦为例,借助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该企业对输送线、堆垛机等对象进行模块化封装与复用,在冷库建设项目中实现了自动化程序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使得应用程序开发时间缩短了60%,与IT接口方面的工作量节约开发时间约80%。
开放的自动化平台助力京科伦实现IT/OT的真正融合,打造了自动化程度高、智能化的立体冷库——长春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
3
电气化创新——
让新质生产力释放新动能
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电力需求侧管理及优化的重要途径,电气化技术的创新同样能够让新质生产力这一“绿色生产力”释放新动能,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力量。
施耐德电气正在通过电气化创新,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助力。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不仅为能源转型加速创造了条件,也让进一步挖掘用电侧的调节潜力成为可能,这无疑为电气化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施耐德电气针对这些需求,正充分利用创新软件和微电网等解决方案,推动各行各业的低碳绿色转型。
武汉光储直柔示范基地
施耐德电气中国本土研发团队通过技术探索,率先为行业提供了“光储直柔”技术的完整解决方案,为推动建筑、工业园区等场景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利器”。
于去年年底落成的武汉光储直柔示范基地,可通过完整直流产品、解决方案以及系统层面的柔性调节能力,实现新增充电桩等关键负载100%的光伏绿电供给,并结合已有光伏发电,实现年均13%的减碳目标。
傅雷图书馆
施耐德电气携手合作伙伴为傅雷图书馆实现净零碳提供了关键保障,通过引入微电网解决方案,实现对建筑内光伏、储能、充电桩与其他用能设备的有序管理和智能化管控升级。
在施耐德电气赋能下,傅雷图书馆光伏自消纳率达到88%,建筑新能源渗透率约67%,减少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获评全球首座LEED净零碳认证图书馆,为区域内双碳建设树立了参考典范。
4
战略+1,本地化布局为企业
推进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性指导
数字化、自动化、电气化三大方向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是响应中国数字化、低碳化发展政策的需求,更是基于中国市场高效、可持续特点的必然。
胡晓表示,今天,市场和技术都在快速变化,创新必须做到更加有的放矢、敏捷快速。持续培育本土的创新力量,使得我们可以紧贴最鲜活的行业脉动,不断创造出深度结合本土行业实际的创新成果,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37年以来,持续加大在华投入,不断强化“中国中心”建设,而“中国中心”也成为了施耐德电气“3+1”创新体系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那个“1”。
在“中国中心”的理念下,中国不仅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还是其中唯一一个拥有全业务线的研发基地。两千多名工程师分布在北京、上海、无锡、西安和深圳的五个研发中心,形成了一张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研发创新网络,并不断向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持续输出创新成果。
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创新研发上的成长与积淀,中国市场庞大的体量和多元化需求,恰恰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而国际化企业在华深入践行本土化战略的价值,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凸显。
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耕本土市场,持续巩固和加强“3+1”创新带来的优势,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双转型,不断描绘更美好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