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频生敲响行业警钟
古时的“神医卖良药”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神医与良药,实际上都是无中生有,这样的江湖骗子假借“神医”的名号行骗。到了现代则演变为“厂家直销,亏本甩卖”,在看似慷慨的让利之下,实则生产伪劣产品,如今此类乱象已经蔓延到了储能行业。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储能业内人士反馈,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查其原因,主要是因部分业内竞争者频繁使用低价或夸大的手段来竞争项目。这些竞争者的报价和方案已逼近静态投资的最低成本,完全忽视动态市场多边条件的影响。结果是,项目的回本周期大大延长,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回本。
这些以低价赢得的项目,最后又将何去何从呢?
今年以来,储能企业为了抢夺项目,低价让利的抢夺订单的企业越来越多。然而,打价格战不仅对竞争者自身无益,往往还会损害客户的利益。一旦客户被低价策略吸引并签约,项目的落地就可能面临漫长的等待。不是工期规划变成了纸上谈兵,就是项目质量根本不达到电网的标准,这都会导致客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储能电站却无法如期投运。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一部分企业假冒中央国企的头衔来获取项目,他们宣称自己的产品、资质、供应链非常可靠,然后借助低价策略来抢夺项目。
南方周末根据《南方周末》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国资委和各家中央国企公布的假冒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总计超过1000家,其中,新能源和环保领域成为“重灾区”,至少有672家假冒中央国企涉及上述行业,其中四川、山东、广东是造假最严重的地区。
低价竞标、虚假竞标的现象在储能行业中如野草般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正在蓬勃发展的储能行业会遭遇如此混乱的局面呢?
恶性竞争给行业“泼冷水”
根据“绿来电”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储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9万家,其中包括众多跨界储能的各行业头部企业。然而,储能本质上是高科技行业,依赖于多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合,专业人才十分稀缺。面对如此迅猛增长的企业数量,如何满足人才供需?在新晋储能玩家中,真正了解储能、掌握储能商业模式的企业又有多少?
一方面,储能具有高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众多的玩家如饿狼般涌入,许多市场模式还未成熟。这都让储能赛道愈加拥挤,竞争异常激烈。
与此同时,行业普遍认同今年是工商业储能“元年”,未来三年将是储能竞争的关键期。在这三年内,谁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谁能屹立不倒甚至成为领导者,谁就将成为行业的赢家。
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引发了储能行业的一些极端现象:部分企业采取了诸如冒充企业身份、夸大实力、大幅度降低价格等手段来获取客户的信任。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产品质量换取低价的方式,或无限拖延项目工期,最终让那些期盼储能系统能改善电力供应的客户为这种不健康的竞争方式买单。
这是储能市场繁荣背后不为人知的一角。
当前,储能市场正在全面爆发,大量工商企业已经认识到储能的价值和必要性,纷纷选择为企业配置储能。然而,储能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储能自身的安全性与质量标准、电网系统的接入标准、电力交易的操作规范等多个复杂问题,比一般项目复杂得多。因此,选择一个可靠的储能合作伙伴变得至关重要。
储能领域作为目前鲜有的确定性较强的新兴行业,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纷纷入场。这种热潮导致了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如价格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多新兴行业崛起的初期都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然而,随着竞争的升温,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未充分理解储能行业生态的客户面前,利用行业内信息的不对称,采取过度营销的手段获取订单,但最终却难以交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短期内或许能获取一些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它实际上是在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储能行业亟需重塑秩序
如何治理行业乱象,保护储能技术的安全性和价值,以及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每一位储能行业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储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储能行业核心环节的标准制定,亟需更深层次的优化。现阶段,储能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面临一些挑战:上游原材料及电芯的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的稳定状态,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可靠性;中游的储能集成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产品性能展示出较大的差异;而下游储能应用的市场空间也存在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因此增大。
作为新兴技术和新型业态,加快推进与电力以及相关领域的标准优化,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设立更高的标准不仅能促进储能技术与电力系统更紧密的协同,也能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例如把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企业挡在门外或是淘汰那些不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这将保障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期待行业内真正有实力、有技术、有诚信的企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推动储能行业的快速进步。
电力系统需要更清晰地界定储能扮演的市场角色并明确并网规则。随着大量的宏观政策的推动,储能在电力市场的参与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趋势。然而,相关的市场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电网系统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储能的并网标准。通过统一的检测,各家企业储能产品的效率性能、安全质量和盈利能力被清晰透明地展现出来,优胜劣汰的行业法则进一步凸显,大批不达标的储能电站将面临困境。
储能服务商需要回归商业本质,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每一家具备长期价值的企业都需要至少有一项无可替代的技术或服务。价格战无底线,但价格战并非决定胜负的关键。在未来的三年储能行业的关键期,对于任何储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利用科技创新降低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维护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并优化储能的运营策略以提升其经济性。
对于下游应用端,尤其是工商业用户需要提高警惕,选择靠谱的合作伙伴,避免落入“江湖骗子”的低价陷阱。储能电站是一个十年以上长生命周期的应用级产品,用户在选择储能服务商时,如果仅仅从价格维度来衡量,可能会给储能系统和用户埋下巨大的隐患。
“绿来电”建议用户在选择储能合作伙伴时注意以下两点:
评估服务商的资质和实力:要深入了解其储能技术水平、项目经验积累等是否足以支持储能电站的标准化落地和安全运营。
明晰财务收益,确保双方获利:只有当商业模式能实现共赢,才可能长久持续。过度的让利方案往往隐藏着更大的风险。企业应明确双方的利益点,选择能保障双方利益的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