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新形势下,机器人行业迎机遇

发布日期:2023-05-22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作者:网络
  01核心要点 / Core points

  需求端: 应对人口形势变化,催化机器人行业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减少;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较上年末提升,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有利于推动生产水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端: 引导技术创新,致力提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拓宽应用深度广度。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明了行业目标: 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 ~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提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计划,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对机器人应用场景等内容做出详细指引。

  供给端: 国产普代有望逐步推进。

  (1)国产工业机器人稳步发展。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测算,2022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约16%;其中,国产品牌销量增速高于行业水平,市占率保持在40%左右。2023年年销量破万台的国产厂商数量有望达到5家。

  (2)核心零部件技术有望持续突破。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为机器人的重要零部件。历经多年研发,绿的谐波在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的份额已位居前列,汇川技术成长为国内伺服电机市场龙头。埃斯顿等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亦在致力于提升运动控制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率。

  (3)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同时工程师人才储备有望加强。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报告,目前,我国已形成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基础相对最为雄厚。人才储备方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93所,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机器人研究领域设有重点实验室。2021年我国工学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亦是推动研发的关键因素。

  01 需求端

  应对人口形式变化,

  催化机器人行业需求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 年中国人口 141175 万人,较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从年龄结构看,60 岁以上人口 28004 万人,占比达 19.8%,较上年提升 0.9 个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978 万人,占比达 14.9%,较上年提升 0.7个百分点。据国家卫健委,“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1.2“婴儿潮”人群陆续退休,后备劳动力缺口或将进一步显现。

  1962-1975 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超过 2000 万;自 2017 年起,这一代人群相继步入退休(按女性 55 岁退休计算,1962 年出生的女性于 2017 年退休 。在此,我们试图通过简化的测算,粗略地呈现代际更替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压力。

  仅简单按 60 岁退休计算,暂不考虑性别差异等细节10-14 岁人口代表“即将进入市场的候补劳动力”,55-59 岁人口代表“即将退休的劳动力”10-14 岁人口数减去 55-59 岁人口数,即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市场的净变化额。2021年我国 10-14 岁人口占比为 6.18%,而 55-59 岁人口占比为 8.16%,反映出此后五年劳动力存在着潜在缺口。

  02 政策端

  提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

  拓宽应用深度广度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明行业目标。该规划提到,到 2025 年,致力于将我国打造成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 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 3~5 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对机器人应用场景等内容做出详细指引。

  2.1 发展工业机器人,提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

  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成硬指标,市场规模增长可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 年韩国、新加坡、日本的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全球领先,分别为 932 台/万人、605 台/万人与 390 台/万人。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2020 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 246 台/万人,计划到 2025 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推算下来,即 492台/万人,超过 2020 年时日本的密度水平。《“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目标。

  从 2018 年到 202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 14.8 万台增长至44.3 万台。长期来看,在行业政策的加持下,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保持增长,市场扩容政策确定性强。

  短期来看,据产业研究机构高工机器人预测,2023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销售增速有望达到 20%-25%之间; 从下游客户构成看,光伏、鲤电、新能源汽车整车等行业有望成为推动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动力。

  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背景: 制造业用工情况发生变化。

  1、结构性劳动力缺口显现。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22 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 100 个职业排行》生产制造及有关职业就有 41 个。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Z 时代”逐渐成为就业主力,部分新一代人群对传统制造业存在“苦累脏”的认知,就业倾向更偏向于服务业等行业,导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以农民工为例: 从 2016-2015 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比由 30.5%下降至 27.1%,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由 46.7%提升至 50.9%(数据来源为统计局发布的《农民调查监测报告》,其中,制造业为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子行业 。与此同时,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呈上升趋势。

  2、近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工作时长走高,提升自动化水平有利于改善效率。2020 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已达 49.5 小时/周。为减轻就业人员工作负担,保障稳定产出水平,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尤为关键。

  2.2 政策导向明显,机器人应用场景有望持续拓宽

  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多领域存在行业机遇。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提及遵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其中,除了制造业、农业、建筑等经济领域,还涉及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民生领域。

  除了前文提及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教育物流、巡检等机器人目前也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商用,在政策推动下,未来有望进一步渗透。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至 2026 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58亿元,2021-2026年 CAGR 达 27.2%。

  重点领域应用举例:康养机器人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2021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超20%,2022 年该指标继续升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年人的压力或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专业护理人员培养周期较长,由此催生了对康养机器人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康养机器人已在逐步实现对基础健康、养老设备的整合,具备一定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实用性不断增强。根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2021 年中国康养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14 亿元,2017-2021 年 CAGR 达 62.7%,未来有望保持 35%左右的年均增速,按此推算至 2026 年可达到 62 亿元的市场规模。

  2.3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核心部件补短板

  政策加码有望助力国产替代。自 2012 年起,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 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强调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从顶层设计上加大对于本土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补短板政策指引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有望加速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国产替代道路愈发清晰,“自主可控”路线或进一步加速国产产品崛起。

  03 供给端

  国产替代有望逐步推进

  3.1 国产机器人稳步发展

  国产品牌份额稳中有升。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测算,2022 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约 16%;其中,国产品牌销量增速高于行业水平,市占率保持在 40%左右。2023 年年销量破万台的国产厂商数量有望达到 5 家。

  3.2 核心零部件技术有望持续突破

  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明显提升,未来技术有望持续突破。根据 OFweek 的数据,核心零部件占工业机器人总成本约 60%,主要包含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全球减速器市场中,谐波减速器行业龙头为哈默纳科,RV 减速器的行业龙头为纳博特斯克。

  经过多年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国产品牌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产品在寿命、传动误差、传动效率、噪声等关键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行业前列。伺服电机领域,以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在性能参数上接近进口产品。根据 MIR 睿工业统计数据2021 年汇川技术反超安川,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控制器方面,国内企业在 I/O 点数小于256 点的小型 PLC 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 O 点数超过 2048 的大型 PLC 仍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外资垄断。随着未来政策支持加码、研发投入推动,国内产品或有望实现升级。

  3.3 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工程师人才储备有望加强

  区域分布各有特色,产业链效应有望逐步显现。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报告,目前我国已形成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基础相对最为雄厚,汇集本体制造、核心部件等多领域均有突出企业,享有完整产业链优势。

  京津冀地区头部科研院所众多,高端人才储备丰富。东北地区承接历史工业基础,以重点企业及实验室带动中小企业孵化。中部、西部地区为后起之秀,发展潜力有望陆续释放。

  制造业人才储备不断深厚,“工程师红利”有望兑现。

  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机器人研究领域设有重点实验室。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工学专业博士、硕士毕业生分别为 26659 人与 240740 人,同比增长 10.69%与 6.43%,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日益提高。

  工科类高等教育持续发力,人才储备有望进一步增强,“工程师红利”确保行业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985”高校新增专业与审批通过新专业工科类学科均大幅领先。当前中国国产自动化产业核心零部件、数控系统等关键领域仍然以外资品牌主导,技术人才与高素质从业人员的不足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掣肘。

  随着制造业从业人员群体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高技术人才助推自动化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核心技术领域有望迎来持续性突破,另一方面自动化设备使用对产业工人要求较高,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高构成了自动化设备渗透率提升的基础。

  04 市场展望

  多因素形成合力,

  机器人行业有望扩容

  4.1短期展望

  制造业景气度回暖,行业或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一方面,宏观经济向好带动下游市场恢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 1 月份 PMI 为 50.1,重回荣枯线以上。

  新订单和生产指数分别为 50.9%与 49.8%,较上月分别提升 7.0 pct 与 5.2 pct,下游市场需求修复速度较快。另一方面,2022 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呈现波动,与疫情扰动有关,需要进口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交货延迟,部分月份开工率下滑。随着疫情扰动散去,制造业企业投资信心有望得到提振,或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企业自动化改造升级,行业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4.2“机器人+”创造新需求,不同应用领域机器人百花齐放。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不同类型机器人均受益于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工业机器人在传统汽车、3C 应用领域需求保持旺盛,同时近年来中国新能源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行业重要增长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机器人在教育、康养等方向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特种机器人在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公共安全事件中具有突出作用。随着中国在相应场景的处理不断精细化、专业化,特种机器人迎来新的机遇期。根据IFR 及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22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174 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 251亿美元,2022-2024年 CAGR 为 20.1%。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