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工厂在中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
截止2021年,中国制造业占全国GDP的比重通常在40%到50%之间。2001年12月,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西方的机器人产业遭受了重创。早在上世纪,由于西方劳动力成本过高,资本家对于将工业产能转移到中国存在疑虑,但随着产业工人成本的上升,西方开始大规模研发机械臂等技术。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数亿农民进城,以西方工资的水平接受了大量的产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廉价工人池。这对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公司造成了巨大冲击,因为中国工人比他们的机械臂廉价得多,导致公司面临缺乏订单,最终大规模倒闭。
然而随着过去三年疫情管控以及中国制造业用人成本的上升和制造智能化的发展。开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个别企业的想法, 而是整个工业界的普遍共识。毕竟与其承担大量的用人成本以及工人自由流动对于产量稳定性的影响,机器手臂以及更智能的无人流水线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劳务矛盾以及中国的产业国策变化,让制造业大企业如富士康更加坚持对于无人流水线的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所承接的巨大产能,也不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可以马上承担的。因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的要素就是:
1. 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
2. 长期有效的市场以及开放政策。
3. 稳定高效的法治社会建设。
4. 稳定且大量的消费市场以及庞大的中产阶级。
可以看到,只有中国是最符合这几大要素的,但也正是这些要素,让中国必须要把握住制造业升级的变化。
机器在中国代替人工的体现
最关键的是,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非洲是个大地方,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政变,那么你怎么能做生意?所以你不可能把产业搬来搬去。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得到了巨大的投资,再次启动。
这在最近几年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江苏省昆山市政府的宣传部门说,富士康利用机器人技术将其昆山工厂的员工数量从11万减少到5万。昆山政府还表示,包括富士康在内的35家台湾公司去年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投资了40亿元人民币。
其实不仅是富士康,中国的联想和小米也在搞熄灯工厂,也就是整个工厂都是机械臂,不需要工人,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不要求涨工资,也不抱怨资本家不执行劳动法。
最残酷的应该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号称整个汽车制造过程都是智能化的,机器不需要休息出错率几乎为零,所以特斯拉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伴随着汽车的价格也一降再降,几乎成为价格屠夫。
根据去年的财报,特斯拉上季度的单车净利润达到9574美元,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为1575美元,比亚迪和小鹏汽车的单车净亏损分别达到19141美元和11735美元。因此,面对自动化的冲击,其他友商除了效仿,几乎别无选择。
去年中国装备了30万台工业机器人,全球一半的机器人都卖给了中国,同比增长15%。
人们可能认为,30万个并不多。但这个东西是不休息的,基本上一个可以覆盖三个,也就是每年替代100万工人,未来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十年后就是几千万工人了。
更不用说大量不太明显的 "机器人 "了,比如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银行和超市更新了自动计费系统,这些都将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劳动力的大规模替代。
事实上,如果我们参考技术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估计还是太保守了。无论是蒸汽机,还是汽车,或者是后来的个人电脑,一旦价格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产品的功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很快就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面对机器代替人工的大潮,中国的制造业要怎办?
首先,我们不用担心所谓制造业撤出中国。因为在国际大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美国动不动收割他国的背景之下,没有多少国家拥有与中国一般的良好制造业条件。确实,许多只需要几台机器就可以运转的工厂是会转移走,但大部分的制造业所要求的要素只有在中国在可以找得到。
所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很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但少数人将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机器人带来的效率提升将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但代价是工人失业或减薪。然而,我们的制造业将变得更加强大。
既然变化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拥抱它,而不是回避它,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变成日本那样。现在,中国每年消耗世界上一半的工业机器人,而且这种趋势只会继续增长。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可能会减少制造业的外流,但用机器人取代工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可以尝试通过促进福利转移来弥补一些损失,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仍将是一个痛苦的过渡,特别是对那些刚刚毕业并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的人。技术对社会有好处,但不一定对个人有好处。
除了不断学习和适应,没有任何解决办法,毕竟唯一不变的可能是变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