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高屋建瓴地指出,储能行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达成“双碳”战略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绿色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知》明确了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组成,实行校企双导师(导师组)指导,由每所高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优秀博士生进入专项,实行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培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以确保培养质量。专项实施周期为4年(2022-2025年),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会同有关企业按照工作指南要求,从工作基础、专项设计、培养目标、重点举措、联合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通知配套的《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作指南》明确了储能技术人才培养的12大方向,材料、装备、系统、调度、优化运营、新型储能、长时储能、混合储能等都成为可拓展领域,并特别强调了将完善评价机制和明晰知识产权归属作为工作专项予以实施,这对强化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为高科技战略产业,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不仅显得尤为迫切,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之前缺乏储能专业本科教育的底座支撑。正是认识到人才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就联合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旨在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储能技术学科专业宏观布局,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全面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微电网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应用场景的需求,还要在可再生能源保供消纳体系上做贡献,实现源网荷储的理想配置,加上储能技术的多元化特征,以及与氢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紧密相关性,储能专业学科交叉特征鲜明,包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子、水利、机械、自动化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且独具特色,非一己之力能为。况且,储能更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领军人才需要具备对安全性和社会民生需求予以高度负责任的工业情怀,需要具备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意识,这正是《通知》冀望达成的宗旨。
在《行动方案》的推动下,我国目前已有40所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有望到2025年形成结构规模和布局科学合理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和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通知》的发布不仅是认识到培养储能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重要意义,对《行动方案》的进一步助力,更是要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辈出的新格局。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引领产业快速发展的复合型领军人才是当下储能产业发展急需和源动力所在,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的道理,老祖宗二千多年前就留下的育人箴言,我辈岂敢忘怀,唯有紧跟时代脉动脚步,方能披荆斩棘,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