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今年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今年1月,首部针对数字经济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出台,对我国数字经济作出了体系化设计以及整体化布局,“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规划》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触及企业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的的高层次转型。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就是数字化生存和发展能力,就是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深化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建立、提升、整合、重构组织的内外部能力,也是赋能业务加速创新转型,构建竞争合作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形成新动能,不断创造新价值,实现新发展的能力。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价值创新”,转型的驱动力是“数字技术”,转型的对象是“业务”,转型的本质是“变革”。
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意义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生产经营模式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能够大幅削减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辅助决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在强化交流、数据决策和风险预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数字技术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业务流程进行转型和重塑,能够将数字价值叠加至商业价值,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创造规模效益。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管理模式和理念创新,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企业管理方式和理念的革新,推动传统经营理念向数据导向、动态控制和智慧管理转变。在企业管理层面,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灵活化、模块化发展,释放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打造高活力、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团队。在业务层面,数字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快速反馈、高效决策、动态管理,辅助业务链条的重塑和流程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推动构建产业数字化生态。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加快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供需高效反馈机制,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推动全产业、全主体、全要素数字化升级,构建协同一致、高效联动、健康有序的产业数字化生态。
自上而下强化数字化思维,提升企业整体“数商”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涉及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人才的一场系统变革,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整体推进。认知不一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大阻力,大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大多基于自身业务领域及业务特点,各有道理又都有局限,转型变革势必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需要企业自上而下推动转型,企业高层要进行基于数字化的认知与思维革命,提出数字化愿景与目标,有可操作的执行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流程和步骤,强化全员数字化思维和素养,提升整体“数商”,推动基于数字化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机制等全方面、多层次的革新。
以业务端切入数字化转型,强调“业务与技术相结合”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核心目的还是在于创造价值。对于企业而言,价值创造直接体现在业务端,数字转型实质上是业务的转型,是在以技术为支点、业务为内核的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下,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重构。因此,数字化转型不是系统和应用简单从“非数字化”到“数字化”的过程,而是着眼于解决业务问题,需要从业务切入,将数字化技术和工具赋能于业务,用更新的技术和技术化手段,更有效地解决业务问题。
当然,打造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地”,但这并不是仅仅依靠IT部门或数字化部门就能实现的。业务中台实现各个职能条线的能力共享是数据中台通过数据化、算法化协同工作的效果,这是数字化时代的红利所在。因此,数字化转型是技术与业务的全面互动,技术赋能业务融合创新。技术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业务是技术创造价值的主要载体,技术与业务共同构成数字经济下的业务形态。
对此,企业一方面需要制定数字化改革清单,对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从技术、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厘清责任和任务;另一方面需要绘制企业数字化改革路线图,从管理和业务两方面梳理数字化转型的流程,明确各流程可能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应用数字技术引导企业内部变革和商业模式重塑,最终赋能企业价值创造。具体实施方面,需要自下而上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发展,加快企业业务链条重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慧仓储和物流、智能决策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建立数据收集-反馈-分析-决策的链条,为企业经营模式和方向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以业务层面数据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整体运营的数字化水平。
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优化-转型-再造”
首先,是以“点”为特征的赋能,通过数字化的技术为产品、设备、团队进行充分赋能,目的是为了使业务的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以此提高业务的运营效率。如通过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数字技术的使用,油田企业巡井、管道企业巡管、炼化企业外操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人力减少、效率提高,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双受益;或是通过对产品的赋能快速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如对冰箱、电视、空调的数字化赋能,提升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是具有“线”特征的优化,通常针对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进行流程优化,主要目的是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与产品的服务模式等,从而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实现智能化决策,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利器。优化通常要求较高的数字化水平、大量的数据积累、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巨大的算力。
第三,是具有“面”特征的转型,通常覆盖一定范围的完整业务单元。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使业务更容易“服务化”,更容易找到用户、打开新的市场,让原来“转不动”的传统业务实现轻松转型。
第四,是具有“体”特征的再造。再造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内部与数字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再造,可以是企业内部某一独立的业务单元如产品销售板块,也可以是企业整体,在保留业务本质的前提下扬弃传统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助于充分释放传统企业的数字化生产力。二是打破企业边界,以并购、融合、创新等跨界方式实现企业的商业模式再造,意味着用新的盈利模式补充或替代原有的核心业务。
企业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业务系统的全价值链转型,也是涉及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人才的一场深层系统变革,因此可以说数字化转型一定伴随着组织转型。这种组织转型并不是随着业务系统进行简单调整,而是由金字塔组织向平台型组织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从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转向客户化、流程化、扁平化、模块化的网状结构,管理模式去中介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组织变革需要构建三大能力:核心资源集中配置能力、专业赋能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企业因行业、规模、特点不同,组织模式会有不同特征,但敏捷性、灵活性、协同性是共性。在管理机制层面,以数据为导向,建立高效灵活的信息传递反馈机制和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辅助机制,能够对存在问题进行迅速定位、高效处理和准确决策,推动企业管理的数字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数字技术在推动企业业务模式转型、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伴随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对企业的信息安全、数据财产安全和经营稳定性等造成威胁。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时,需要正确把握技术应用的尺度和范围,充分考虑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推进风险可控、监管高效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社会数字化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型过程中应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构筑数字治理环境。
企业需要在充分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数字管理标准,明确算法应用的规则和范围,建立动态的数字监管流程,避免数字侵权和信息泄露风险。在运营数字平台时,严格遵照管理标准,加强动态监控,及时排查信息风险,防范数字侵害行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接入国家数字管理系统或配合数字治理要求,公开数字运营情况,筑牢企业层面的数字安全屏障,为营造安全稳定、风清气正的数字治理环境贡献力量。
可以看到,“十四五”时期是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大规模推广阶段,企业需要透过数字化转型的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企业或商业模式中的根本性层面有所作为,从而借力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