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芯新玩家的风险到底如何?
“缺芯”打破了汽车产业链平衡,背后交织着“新四化”、“疫情”、“国产化”、“国际局势”等诸多因素。传统汽车芯片列强格局,似乎正在遭受新势力的突袭,革命者们贪婪地把手伸向列强的金袋。
然而,放眼全球半导体市场,汽车IC市场占全球IC市场的比例仍不足10%。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的市场规模比汽车IC诱人得多。
这群革命者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一旦缺芯不再,这个市场规模本就不超10%的终端市场,是否会一片狼藉?当下的蜂拥而至暗藏着新的危机。
陷阱or馅饼,对车芯新势力来说,是一个问题。
缺芯从何而来
疫情对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让汽车的制造和销售都蒙上阴影,当年汽车销量下降超10%。虽说2021年汽车的预测销量同比有所复苏,但与2019年比,仍有几百万辆的下降。再加之员工复工困难,交通限制,工厂连续停工等因素,让汽车零部件供应出现严峻问题,汽车产业链也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这一天灾让整车厂对行情产生悲观情绪,同时,在技术层面的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与此交织在一起,车厂产生了误判。此处的误判是非常严重的。拿当下最热的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年初中汽协预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0万辆。然而,最新数据显示,1-10月的销量已超250万辆。这些数据的变化让机构乃至汽车产业链都猝不及防。
一贯采用“零库存模式”的整车厂,挥刀砍单。“零库存”是指整车厂只在需要零部件时才会订购相应的部件,而零部件生产企业只是在整车厂指定处租用物流仓库,根据整车厂的需求形成备用库存。
在产能紧张的当下,砍掉的单瞬间被其他应用领域的企业抢走。当车厂追悔莫及时,产能早已成为稀缺物种。“零库存模式”也变成了“提前锁单”,更是增大了产能的紧张。
此外,代理商、机构甚至个人的囤货,对汽车芯片产业链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缺芯也因此加剧。芯谋研究总监宋长庚认为,囤货现象将会是长期存在的,汽车芯片的价值量相对整车而言比例较低,且产品生命周期长,汽车厂商存货没有太大资金压力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压力,因此此后很长时间,汽车厂商将转变库存策略,整车厂和tier1都会进行芯片囤货、备货。
缺芯让IDM以及代工厂不断增加产能,在全产业产能紧张的当下,设备的交付周期变得很长。根据芯谋研究对国内外多家设备厂商和国内晶圆厂的调研,设备的交付周期延迟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平均延迟了6个月,即原来从下订单到设备到厂需要约6个月,到现在需要12个月。
同时,缺芯更让国内新兴汽车芯片厂商嗅到了肉味。
“抢食”谈何容易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缺芯”难题,成了国产芯片厂商的机遇。整车厂在遇到缺芯困难时,首先将智能座舱、车内娱乐相关芯片砍掉,为车身控制芯片留产能。而这部分被砍掉的芯片,正是国产芯片厂商的突破口。
如今国内有三类芯片企业进军汽车芯片圈,一类是传统整车厂的突破,他们或自己造芯,或与设计公司合资成立汽车芯片公司;一类是纯粹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的团队从国际大厂出来,经验丰富,流片速度之快,不少也与车厂建立了所谓的友谊;第三类是一些传统芯片厂商窥探汽车芯片市场,缺芯就是他们的机会。
然而,拦在这些企业面前的一大困境,就是车规级认证。
一颗真正意义上的车规级芯片需要满足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可靠性标准AEC-Q系列等。这些认证背后是对芯片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抗高温高压的考验,与消费电子类有天壤之别,车规级半导体对故障率要求是零容忍的。
还有就是所谓的零缺陷和长达10到15年的供货周期保证。这就意味着更低的良品率和更高的产线维护成本。这些标准对于常年服务于消费电子的芯片厂商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光是要满足这些标准和测试,芯片企业需要购买车规级的IP和EDA软件,需要寻找有资质的代工厂和封装厂,这些都是成本。
当下,不少公司拥有车规级芯片测试的实验室,自己采购设备自己测。所以我们会发现不少汽车芯片公司的产品通过了车规级认证,然而自测的一些产品,有些仅通过一两项标准就认定自己通过审核,并给自己颁发证书。导致了市场鱼龙混杂,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原本封闭的、高门槛的汽车芯片市场,因缺芯而海纳百川。这让现在看似蜜糖的汽车芯片市场,藏着砒霜的危机。
此外,打入汽车产业链更是对芯片厂商“供货能力”的考验。整车厂对芯片的需求并非消费电子的走量,却是一颗料号要用到十年以上,对芯片产品的持续供货有着非常大的考验。如今活跃在市面上的新兴公司,是否能活过十年呢?
再放眼整个汽车芯片市场,汽车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场比例较小。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20年,汽车IC市场占全球IC市场规模不足10%。数据中的汽车IC市场远不如消费电子或计算机市场。虽然缺芯为国产芯片公司打开了一条路,但这条路很窄,不足以撑起那么多野心。同时,如果芯片无法走量,那企业就无法长期存活。也就是说,在规模本就不大、已经被巨头垄断的市场中,没有占领市场的量产芯片,就意味着慢性死亡。
图:各大IC市场占比分布情况
再加之,汽车芯片传统巨头不断扩大产能来缓解缺芯问题,并以此稳固市场地位。据第七届芯谋峰会上圆桌上国际大咖们的观点,未来几年,汽车缺芯问题将得到缓解。彼时,一旦缺芯问题缓解,本就不大的汽车IC市场,是否还有这些玩家的身影?
芯谋研究分析副总监谢瑞峰总结,国产汽车芯片公司不会因为国际巨头产能提升再次退出市场,产业的非正常波动本来就是新进入者最佳的进场机会。但是,未来国际巨头供应能力提升以后,整车厂为什么还要选择国产芯片?车厂自研芯片的降维打击怎么破?这些需要后进入汽车领域芯片厂商充分考虑清楚。
结语
因许多复杂因素引起的缺芯问题,冲击了汽车产业链,甚至为国内新兴汽车芯片产业冲出了一道突破口。然而,汽车芯片的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难以支撑起当下如此多的企业涌入。群雄纷争的国内汽车芯片市场,最终会变成寡头时代。等到了缺芯不再,国际巨头厂商产能扩充完毕,再加上车厂自研芯片的降维打击,曾经那些热血汽车造芯者们,必然会意识到,此时的馅饼,成了彼时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