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华为胡厚崑:5G+工业互联网,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0-11-23 来源:华为作者:网络
   在今天召开的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就“5G+工业互联网,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发表了主题演讲。
 
  胡厚崑认为,用新兴的数字技术,促进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升级,能够为双循环提供强劲的动力。他呼吁通过持续创新、安全保障和行业协作三个关键举措,来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以下是发言全文:
 
  今年5月,国家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战略。从信息产业界的角度看,这一战略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向我们展示了巨大的机遇,赋予了我们重大的责任。
 
数字化助力双循环
 
  我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完整,产业规模庞大,要实现双循环的格局,产业升级是一个重要抓手。因为,产业升级过程本身,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产业升级也将帮助各行各业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促进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升级,就能够为实现双循环提供强劲的动力。
 
  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产业升级构建双循环的过程中,既是重要的技术保障,也是重要的驱动力量。
 
5G+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当其时
 
  当前,我国的5G网络规模性部署已经初步完成,围绕5G的应用创新正在各行各业展开,工业互联网也进入快速发展期。5G+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当其时,这得益于当前产业界有共识、有能力、有实践。
 
  有共识:工业领域转型方向清晰
 
  首先,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方向,已经在行业中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积极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助工业企业逐步实现原材料、生产装备、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优化和重构企业的供应链、知识链以及资金链。
 
  在这种共识下,我们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场景越来越丰富,机会也越来越多。
 
  有能力:5G+工业互联网
  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保障

  其次,我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当前,三大运营商已经建成了性能领先的5G网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了1.6亿的终端连接,包括人与物,工业互联网基站也超过了3万个。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从ToB还是从ToC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目前全球最好的5G网络。
 
  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在行业覆盖度、工业企业的联接量、工业设备的连接数上,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些新能力,必将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有实践:5G应用在更多行业发挥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实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5G协同AI、云等技术得到了快速实施,发挥了价值。在武汉,各个运营商在短短的72小时之内,就建成了覆盖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5G网络。在5G网络的支撑下,通过跨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9个5G应用场景的集成与验证,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B超、多功能医疗机器人,以及防护服穿戴自检及指导等应用。
 
  这些成果不仅在武汉和全国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还在海外医疗机构落地,帮助了全球抗疫、防疫。
 
 
  当然,5G技术不仅仅服务于抗击疫情,还给更多的行业带来了改变。
 
  比如,今年6月我去宁波考察了智慧港口项目,依托5G网络,港口实现了龙门吊的远程控制,装卸效率提升了20%,人工成本有希望下降50%,龙门吊司机们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坐在离地30多米高的操作室里,三班倒的连续作业,真正是“从桑拿房进到了空调房”,工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港区的安全生产环境也更好了。
 
  又如,在电力行业,有了5G+AI的无人机巡检,过去人工巡检需要辛辛苦苦,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2个小时就能完成。
 
  这些5G应用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目前,5G已经在2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创新实践项目超过了5000个。通过各行业的创新实践,我们看到,远程控制、视频回传、机器视觉、人员和设备定位等等场景,已经形成了代表各个行业共性的刚需,具有在更大范围进行复制、推广的价值。未来,随着5G应用的发展,我们看到更多的场景涌现出来。
 
持续创新、安全保障、行业协作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和进步,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产业升级还处在起步的阶段,5G和工业互联网,也还处在蓬勃发展的初期,我们还需要通力合作,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华为自身作为制造型企业,也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份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一直在思考、探索和行动。借此机会,我们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三个具体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持续创新夯实基础
  第一点建议,围绕基础网络能力、行业终端和行业应用这三大领域,持续创新,夯实“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
 
  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5G网络要面对多元化的场景,要能满足不同行业生产环境的要求,这对网络性能及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工程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当5G网络在煤矿的井下部署时,5G设备必须完成防爆改造,控制发射功率在6W以下。再如,在钢铁行业的生产车间内,在一个200m*300m的有大量金属设备的空间中,为了支持远程控制等5G业务,我们需要部署10个5G基站,但在正常人与人的通信情况下,一到两个基站就够了。这就必须解决金属环境信号反射、无线设备间的相互干扰等技术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运营商和设备商一起,深入行业场景中去创新。
 
  其次,要发展“5G+工业互联网”,必须突破5G终端的瓶颈。在5G行业应用中,各类行业终端既是5G网络的末端触点,也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入口,终端不能成为瓶颈。
 
  目前业界已经有了60多款5G模组,但相比4G模组1400多款的种类和价格,5G模组的种类还偏少、价格还偏高,行业终端种类还不足以匹配各行各业的市场需求。当前,芯片、模组和行业终端厂家间的创新合作正在加速,这必将让5G模组种类更丰富、价格更低。我们预计,到今年年底,5G模组价格将降到100美金,2022年底,进一步降低到40美元左右。
 
  5G+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有工业所需要的连接能力,还可以提供边缘计算能力、云服务能力。这种云网协同的融合能力,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数字化转型支撑,也为跨行业协作、应用创新提供了更大舞台。
 
  应用创新需要社会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绽放杯”5G应用大赛,就是非常好的举措。“绽放杯”历时三年,参赛项目从2018年的300多个,增长到2020年的4000多个,这有力促进了围绕5G的协作创新。
 
  未雨绸缪保障安全
  第二个建议,产业数字化要特别关注安全保障。5G+工业互联网,在加速产业数字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安全挑战,这来自于几个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新技术多,虚拟化、云化、边缘计算等大量新技术被引入进来了;第二个变化是海量的工业设备接入,种类繁多、安全能力参差不齐,这也带来了第三个变化,安全场景变得更加复杂,暴露面大幅度增加。
 
  因为涉及关键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管理,一旦发生系统中断、数据泄露,可能会对社会和公众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5G+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需要各方给予高度的重视。
 
  为了应对安全的挑战,我们建议从构建安全体系,加速行业安全架构升级两个方面,通过全产业链的密切协作、明确边界、打通壁垒,来打造安全保障体系。华为正在持续加强、加大在安全的投入,协助各行业保障网络、云、应用及数据的安全。
 
  行业协作抓住关键
 
  第三个建议,期待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作。我想这也是主办方搭建今天这样的平台,希望促成的事情。就如何推动行业协作,我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
  首先是摸需求。过去ICT产业不懂垂直行业需求,垂直行业也不太了解ICT技术的能力。通过合作,我们才能熟悉场景,摸准需求,进而满足需求。
 
  其次是建标准。行业应用的标准和规范,对于5G在各行业的快速推广非常关键。有些行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如医疗行业,发布了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医疗装备通信规范。基于这些标准和规范,产业界推出了7大类20多款支持5G的医疗设备;再比如,智慧港口、智慧煤矿的5G通信标准、建网标准,也都在制定和发布的过程中。
 
  最后要搭平台。为了更好的促进行业协作,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平台。政府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由工信部指导,信通院组建的5G应用产业方阵;以及在浙江、湖北等省市成立的5G产业联盟;还有一些省市,也开始建设5G应用创新中心的平台。
 
  在这方面,行业的头部企业也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商飞搭建起了5G制造创新生态联盟,我们看到,大家都在积极行动。华为也愿意增加投入,与各省市政府、产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一起,联合建设好这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5G应用创新和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战略聚焦
助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大家知道,华为当前正面临一些风波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客户、合作伙伴和广大消费者的关心和支持,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华为才更好地活下来了,更好地向前走,我们对客户、伙伴和社会的承诺不会改变。
 
  面向未来,华为持续创新的步子不会停下来。我们将坚持战略聚焦,打造好ICT基础设施,促进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贡献我们的力量。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5G+工业互联网的中国登山队,如何攀跃“产业化”山峦?

下一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业务流程管理(BPM)如何结合在一起?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