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CIO们左右为难:数字化转型的急切需求 vs.有增无减的云复杂性

发布日期:2020-11-03 来源:IT168网站 作者:Dynatrace
   软件智能公司Dynatrace今年10月份发布了针对全球700位CIO(首席信息官)的独立调研报告。结果显示,企业IT负责人越来越重Dynatrace视在当今多重云的复杂环境下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使得本已高度紧张的数字化团队不堪重负,并占据大量时间和资源,导致为企业及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和成果的业务创新难以完成。
 
  调查显示:
 
  ·89%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数字化转型已急剧加速;58%的人预计这种情况还将持续。
 
  ·86%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云原生技术,其中包括微服务、容器及Kubernetes,以加快技术创新、获得更为丰硕的业务成果。
 
  ·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企业云环境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类能够管理的极限。
 
  ·IT和云运营团队要在纯手动工作上耗费44%的时间,才能保障系统和应用的正常运行,且平均每年要耗费企业480万美元。
 
  ·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几乎从未满足业务部门对IT的全部需求。
 
  ·有70%的受访者反馈,他们的团队不得不在纯手动的日常工作上耗费大量时间,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些工作完全能被自动化手段代替。
 
  Dynatrace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BerndGreifeneder表示:“IT和业务自动化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是节约成本。企业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收入、维系客户关系、确保员工高效工作的能力,否则企业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日益复杂的多云和容器化环境使得可视化数据的体量和种类持续增长,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数字化团队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依托正确的可视化平台,团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答案,从而推动企业数字化变革,将稀缺的工程师资源释放出来,专注于服务客户和业务。”
 
  其他的调查结果包括:
 
  云原生迁移加快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复杂性
 
  ·企业正在积极采用各种云原生技术,包括微服务(70%)、容器(70%)及Kubernetes(54%),以加快技术创新、获取更丰硕的业务成果。
 
  ·然而,74%的CIO担忧,云原生技术的广泛使用会大幅增加在“确保正常运转”上所投入的人工成本和时间。
 
  ·超过三分之二(69%)的受访者正在寻求全新的运营方式,“Kubernetes的兴起”更是增加IT环境复杂性,使其难以通过纯手动方式管理。
 
  传统工具和手动方式难以为继
 
  ·企业在整个技术栈中平均会采用10种监控解决方案。但是,数字化团队只对其中11%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拥有完全的可观测能力。
 
  ·90%的CIO认为,他们在监控更多应用的同时,会面临更加艰难的阻碍。
 
  ·当今混合多重云生态系统的高度动态化加剧了复杂性。6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IT环境不到一分钟就会有变化,而近三分之一(32%)的受访者则表示IT环境每秒钟就变化一次。
 
  求新求变,CIO们翘首以盼
 
  ·近四分之三(74%)的CIO表示,如果IT部门无法缩短花费在“确保正常运转”上的时间,他们的企业将会丢失竞争优势。
 
  ·84%的受访者表示,今后唯一有效的方式是减少工具数量和手动工作量,让IT团队投身云环境监控、用户体验监测和管理。
 
  ·72%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将多种监控工具打包的方法来维持可观测能力不是长久之计,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覆盖涵盖所有应用场景、提供统一真实信息来源的一体化平台。
 
  可视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是关键所在
 
  ·93%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是帮助IT部门应对有增无减的的工作量、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参与调研的CIO们预计,自动化云监控和IT运维可将“确保正常运转”所需时间缩短38%,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省200万美元。
 
  ·虽然前景可期,但在用于数字化体验管理和可观测能力的所有可重复操作流程中,仅有19%实现了自动化。
 
  BerndGreifeneder补充道:“历史表明,成功的企业善于化危为机。打破各种壁垒、建立起真正的业务开发运维模式、打造能覆盖连续一致的交付栈的敏捷流程,现在正当其时。这是实现有效、智能的自动化所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工程师承担起更多端到端的责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果和更大价值。”
 
  该报告是Dynatrace委托市场研究机构VansonBourne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研,研究对象为700位供职于规模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的CIO。研究对象包括:美国200人,英国、法国及德国各100人,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及墨西哥各50人。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未来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

下一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十四五”将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