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前者通过较高的学业准入门槛,对人才进行选拔之后重点培养;而后者则将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开放,依靠最终学习产生的效果同样来达到培养人才的效果。
9月1日起,工信部修订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开始实施。
据买车网Buycar了解,此次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官方说法,前序《规定》自2017年发布实施以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有效提升。为更好地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下发展需要,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类似于说,当上智与下愚的阶级对立关系已经破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大规模普及阶段,“宽进严出”更加适应人才教育规律,故应该给予新势力更多机会。
但显而易见的是,当前国内事实上并不缺乏新造车势力,在此背景下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是单纯为了吸引更多资本做大蛋糕吗?降低的门槛又是否会导致业内产生更多鱼龙混杂的局面?
在接受买车网Buycar采访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秉刚表示,将新规解读为国家试图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以吸引更多资本入局新能源造车,或是国家意在刺激整体经济增长,都是有失偏颇的。
在王秉刚看来,新规应放在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来解读,其代表着国家新能源汽车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即新能源汽车制造由“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的开端。
“之前我们的‘严进宽出’的管理方式造成取得资质很难,但造车过程与产品却不见好的成效的局面。这种从计划经济过来的管理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管理制度。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监督要严格,准入门槛没有过多限制。所以新能源汽车‘宽进严出’的改革是契合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王秉刚说道。
另外,王秉刚表示,降低前期准入门槛,在事中事后收紧监管,有利于给予有价值的想法和企业以入局的机会,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充分地竞争,在竞争中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当然,“严进宽出”与“宽进严出”并无绝对优劣之分,辩证来看,放宽的“准生证”是否有利于“优生优育”也是值得权衡的问题。
原规定对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体现的是主管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保障产品安全、品质的初衷。
而至于新规删除“设计开发能力”以降低准入门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对新进入企业的束缚,并不意味着汽车行业技术门槛的降低,而是表明企业准入审查的重点监管方向由研发能力转向了生产能力、质量及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及安全保障能力。”
因此,“严出”或比“严进”更倾向于过程导向型。在崔东树看来,国家把监管重点从准入环节移至生产环节,不是在弱化监管,而是把监管放在了更准的地方,更有利于企业在充分竞争之中得到充分发展,有助于新能源车市场规范和释放新活力,推动新能源车销量进入高增长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