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敲定 未来中德将在几大关键领域展开竞争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作者:网络
       11月26日,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在柏林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最终版。阿尔特迈尔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战略展示出“确保(德国工业)未来繁荣和就业的综合概念”。据悉,当天发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最终版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改善德国作为工业基地的框架条件、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等。
 
       据德国媒体报道,该战略让德国政府今后可通过动用国家资金收购本地企业股份的方式,阻止来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收购一些特定领域的德国企业。与此同时,阿尔特迈尔还提到,这一做法将是“最后手段”,是“备用选项”。
 

       《国家工业战略2030》目标:重夺德国及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
 
       “工业 4.0” 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在 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该战略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其下属 6-7 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 概念,西门子公司早已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德国工业 4.0 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德国正在通过“信息物理系统”竭力阻止信息技术的侵入,因为这些会干扰其在制造业的支配地位。德国希望通过这套系统从下而上快速的的侵占制造业,直至占领顶端的信息和数据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工厂”。具体手段就是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外界现实世界,将网络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企图将设计、开发、生产等所有流程的数据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而“国家工业战略2030”或许是继“工业 4.0”之后,德国又一个关乎未来国运的重大战略。
 
德国工业4.0的战略要点总结为:1个网络、4大主题、3项集成和8项计划
 
       今年2月5日,阿尔特迈尔曾在柏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向外界介绍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并展示了该《战略》的草案。据悉,该草案由阿尔特迈尔本人亲手完成,旨在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在全球的竞争力。
 
       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电动汽车、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是蒸汽机时代以来最具创新的发明,这些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如果德国错过这些发展机遇,就将成为其他国家延伸的工作台。德国必须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设计师,并成为重要的扮演角色。因此,该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或重夺德国、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
 
       此外,报告还提到,在过去20年间,德国几乎没有再出现新的大型企业。以往领先世界的企业,如AEG、根德等等已经失去其领先地位,而中国和美国却涌现了大量的世界级领先企业。为打破此种窘境,德国《工业战略2030》草案提出五项具体措施:1.为工业界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例如,提供价格可承受的新型能源、使社会保障支出稳定和建设有竞争力的税收体系。2.积极接纳外国投资。战略当中指出,只有属于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况,才能禁止德国企业被收购。3.属于能够直接改变游戏规则领域的新技术,会进行激励性援助。例如,在合并或组成企业集团当中给予优待。例外的少数情况,甚至会直接参与关键产业的建立。4.度过初创阶段的企业,国家将帮助组建欧洲风投基金为其提供融资。5.在国家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组建一支“德国投资基金”,以便能够保障德国的专业技术知识。
 
       《国家工业战略2030》终极目标在于确保、或重夺德国、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政府将出面调整建立跨企业联合体,来共同推进电动汽车电池开发、人工智能研究等工作。且经济界、国家和研究机构应当共同努力,使德国和欧盟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逐步达到并保持在25%与20%。这一目标应当在2030年之前完成。
 
       中国与德国将在关键技术领域展开竞争
 
       《中国制造 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 4.0”规划,并由国务院于 2015 年 5月公布。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 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中,我国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关键领域列为突破重点。而据媒体披露的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则重点关注原料产业、化工产业、设备和机械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光学与医学仪器产业、环保技术部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以及运用增材制造(3D打印)等九大工业领域技术创新。
 

       对比两国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不难看出,中国与德国将在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此外,在其它关键领域,中德两国各有千秋,比如中国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以及航天技术上领先德国,而德国则在机床、机器人、化工等多领域领先中国优势明显。可以想象,未来中德两国将在几大领域展开强有力的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抢占先机,德国被动跟随
 
       德国作为汽车制造强国在传统能源汽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开始风靡全球,大规模制造电动汽车以及生产车载动力电池已不可避免的成为德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步骤。
 
       今年年初,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欧洲汽车工业如此发达,却要从亚洲企业采购电动车电池,是不可接受的,欧洲必须在相关领域迎头赶上。此前,欧盟(EU)曾于2017年就集结欧洲企业生产面向纯电动汽车的电池达成了共识。为此,德法政府等提供约12亿欧元的补贴,计划2022年在法国、2024年在德国启动动力电池生产。
 
       此外,前不久,据路透社援引一份政府文件显示,德国计划在2020年起的五年内,将把向电动汽车购买者提供的补贴增加一半。德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能有10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这是该国为扭转德国汽车业在电动汽车领域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竞争对手而采取的行动的一部分。
 
全球各地区汽车产量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地位强势:引来传统国际汽车巨头牵手,且将大势进军国际市场
 
       以中国为例,目前国内已涌现出了一批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与动力电池生产的龙头企厂商,这些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且拥有庞大产能,同时已跻身世界前列。
 
       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92.5GWh,同比增长了45.8%,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除两家日本企业松下、AESC以及两家韩国企业LG化学、三星SDI之外,其它六家均为中国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更是分列第一、第三位,自主企业优势十分明显。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SPIR)
 
       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量为2.29万辆,同比增长2171.5%;1至5月份,累计出口量为7.80万辆,同比增长172.3%。在2019年1至5月份,全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为44.2万台,这是同期出口量的5.7倍。
 
       比亚迪作为既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能力,又拥有大规模动力电池产能的企业,在全球屈指可数。目前,比亚迪电动汽车产品线覆盖了客车、卡车、小型汽车、叉车等,同时其产品在海外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悉,仅比亚迪电动客车就已出口到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哥斯达黎加等多个国家。而比亚迪电动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座城市。
 
       今年11月,丰田汽车与比亚迪正式对外宣布,就成立纯电动车的研发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新公司拟于明年在华正式成立,双方各出资50%。据悉,新公司将开展纯电动车及关联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人员也将由双方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组建。分析人士指出,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有别于丰田与一汽、广汽的合作模式,是丰田首次同中国汽车品牌开展“技术对等”的整车合作,双方拟共同研发纯电动车和动力电池。
 
       此外,由于之前经营战略的问题,比亚迪动力电池一直仅自家内部使用,然而随着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迅速崛起,股价也一飞冲天,比亚迪突然意识到问题之所在。为此,其将调整动力电池对外供应策略。可以预想,未来比亚迪既有可能向国内客户(不管是自主车企,还是合资品牌)供应动力电池,还有望大力向海外扩张,建立生产基地。
 
       与比亚迪不同,宁德时代与国内大多从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类似,其只生产电池但不涉足整车制造。借助于这样的商业模式,加之大规模的投资扩张产能,宁德时代已连续数年蝉联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宝座,其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11月25日,针对“奥迪正与比亚迪商谈电池合作”的传闻,奥迪中国尚未给出明确回复。但宝马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早已众人皆知,合同金额已从2018年年中的4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9.8亿元)提高至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5.4亿元),有效期从2020年延长至2031年。
 
       此前,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动工。此举既是宁德时代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德国填补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的空白。根据计划,宁德时代图林根电池工厂将分两期建设,计划于2021年投产。此次开工面积为23万平方米,生产线包括电芯及模组产品,预计到2022年可实现14GWh的电池年产能。
 
       德国汽车巨头纷纷裁员,巨资投向电动汽车
 
       最近两周以来,奔驰和奥迪汽车的母公司分别宣布裁员2万多人。从戴姆勒和奥迪到包括Continental和博世在内的供应商,德国汽车工业已经宣布,由于传统业务利润的下降,今年到目前为止,约有50,000个工作机会将流失或处于危险之中。德国汽车制造行业正面临着从内燃机到电动汽车的巨大转变,这是从卡尔·本茨(Karl Benz)“自汽车发明以来最大的危机”。
 
欧洲各国汽车产业雇员数量
 
       目前,德国汽车制造业雇佣了83万名员工,并创造了相关产业的200万个工作机会。现在这一产业必须在未来三年内向电动汽车领域投入400亿欧元。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Herbert Diess表示:“汽车业正处于深远的动荡之中。”他的公司正寻求将自己重塑为动力电池汽车的世界领导者。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在探月工程、导航系统、大飞机等尖端科技领域齐头并进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成功完成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任务,实现了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并在前不久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今年,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不负众望,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此外,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开始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新时期。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区域组网,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11月23日,我国又通过长征运载火箭的“一箭双星”发射了北斗系列的第50和51颗卫星,让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更加完整。照此部署速度,明年六月前,整个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三大轨道、35颗卫星有望全部完成组网,相比原定计划有望提前半年实现。届时,北斗将成为覆盖全球、性能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值得一说的是,为了弥补经济问题,俄罗斯主动向我国抛出橄榄枝,称愿意在航天领域与中国深入交流。为此,我国接受了来自俄罗斯的橄榄枝,并已经与期签署协议,未来俄罗斯格洛纳斯将并入北斗系统。
 
       此外,我国还在风云气象、环境减灾、陆地资源等一系列遥感卫星以及各类通信卫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伽利略的精度以及故障率,均是得分最低的。欧洲多国的航天专家一同参与了对“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大瘫痪的调查,他们在报告中指出,“为升级卫星导航系统而安装的一项临时设备”是引起7月“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大瘫痪的原因之一。报告强调,地面工作人员在进行系统维护期间犯下失误,使得“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所有在轨的22颗卫星在近一周的时间内连续发送错误坐标。
 
图为伽利略系统的北美-大西洋地区实时覆盖统计,时间缺陷带来的故障依旧存在
 
       欧盟于1999年首次公布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其目的是摆脱欧洲对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依赖,打破其垄断。该项目总共将发射32颗卫星,总投入达34亿欧元。因各成员国存在分歧,计划已几经推迟。近期,由于英国退出欧盟,导致舆论一直在猜测,英国将退出欧洲伽利略计划,之后再建立自己的军事用途卫星导航系统。
 
       即便不做深思,也能断定:英国仅凭一己之力打造自己的导航系统,简直痴人说梦。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实力上,英国都做不到。要不然,俄罗斯也不会投靠中国。想当年,“空客”能与波音在全球决一雌雄,离不开欧盟几大国重组航空业。所以,作为欧盟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参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作必不可少。
 
       此外,为应对未来的新挑战,提高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其协同创新的潜力,巩固和扩大其在面向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德国经济部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于2017年10月发布了德国航空航天2030战略(DLR 2030)。该战略将通过10个新的横向项目和一个新的横向领域-数字化来实施。
 
       在航空领域,中国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基础能力加快提升,在航空的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的成绩,逐步形成了各型军用飞机和民用支线飞机、中型运输机、大中小型直升机以及多型通用飞机等自主产品系列。但是以空客公司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已远远领先于中国同行。
 
       空中客车公司(AirbusS.A.S.),是欧洲一家民航飞机制造公司,于1970年由德国、法国、西班牙与英国共同创立,总部设于法国图卢兹。其创建的初衷就是使欧洲飞机制造商能够与美国公司有效竞争。它的崛起,改变了世界飞机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据《福布斯》今年2月的报道,波音和空客目前各占据全球43%和45%的市场份额。
 
       今年2月,在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发布会上,德国经济部长阿特迈尔希望,通过加强国家援助,保障德国的就业岗位,并为打造新的龙头企业创造条件。他赞扬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德意志银行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是成功的榜样,欧洲层面则当属空客。
 
       2018年年底,中国C919大型客机第3架原型机首飞成功。今年年初,C919目前订单已经超过800架,其中20%左右来自各家航空公司,另外80%左右来自租赁公司。不过,根据空客最新全球市场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需要7560架新飞机。空客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在中国市场上有近1800架空客飞机在役,占据中国市场大约50%的份额,服务于30多家客户和运营商。这也从正面说明,空客拥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而中国企业才刚刚起步,依旧在步履蹒跚之中。
 
       在高端光学、医疗器械方面,德国依然大幅领先中国
 
       从2013-2018年德国对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情况来看,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远高于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德国贸易顺差,中方贸易逆差。2018年,德国对中国出口1106.2亿美元,增长12.0%,占德国出口总额的7.1%,提高0.3个百分点;德国自中国进口890.3亿美元,增长8.8%,占德国进口总额的6.9%,降低0.1个百分点。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为215.9亿美元,增长27.8%。中国为德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对比德国对全球出口产品格局和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格局来看,出口格局基本保持一致,2018年仅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产品在国内的需求超过化工产品,位列第三。光学、钟表、医疗设备是德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出口额93.5亿美元,增长13.9%,占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8.5%。
 

 
       从2018年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占该产品出口总额比重来看,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的比重几乎占十分之一,分别为11.43%、10.47%和9.56%。运输设备主要是汽车,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德国是继中国、美国、日本后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德国汽车行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依赖海外市场。就机械设备制造工业来看,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机械设备制造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一般来说,德国近75%的机械设备产品都销往国外。
 

 
       在《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中,我国将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也是基于对我国产业现状的分析与考量,也是为了摆脱对国外进口产品的依赖。与此同时,在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中也涉及到重点关注医学仪器产业。由此可见,德国不仅在医疗器械产业上相比于中国具备先发优势,同样未来将其纳入到长远规划中持续发力。可以说,中德两国将会在这一领域展开正面交锋,尽管当前我们的起点较低。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中国凭一己之力完胜欧洲 
 
       据德国专利数据库公司IPlytics统计,目前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SEP)申请中,中国公司就独占了34%,在全球遥遥领先,其中又以华为最为突出。截止2019年9月份,华为已申请了3325件5G必要专利,位列其后的三星为2846件,华为领先其将近17%,LG 2463件排第三。其他进入TOP8的还有:诺基亚(包括阿尔卡特朗讯) 2308件、中兴2204件、爱立信1423件、高通1330件、Intel 934件。
 
 
       正因为中国在5G通信技术的大幅领先,导致美国一再对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厂商打压,不仅让这些国产厂商的产品被拒之门外,并且还唆使西方各国拒绝采购引进。
虽说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呼吁,欧洲国家应对中国和下一代5G移动网络建设的问题,达成一个一致的办法。但实际的情况是,德国内部对是否排除华为本身存在分歧。
 
       在21世纪之前,手机还是以质量和功能取胜阶段,西门子凭借在通信行业的技术功底占据全球第四的市场份额,虽然也仅有个位数的占有率,但也属于第二集团。不过,2005年6月,西门子宣布将手机业务出售给明基。
 
       在手机业务出售之后,就通信部门的出售,西门子和诺基亚,摩托罗拉,朗讯都进行了接触,还接触了部分私人投资公司。其中摩托罗拉对西门子的移动业务很感兴趣,但是西门子坚持将通信部门(不含企业服务部门)整体出售,而不是分散出售。最终,2006年6月西门子和诺基亚宣布成立合资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简称诺西或者NSN。对外宣布是按照50:50持股比例,实际上是诺基亚持股比例高一点点,也就是,诺基亚需要将NSN的经营结果合并到自己的报表中,而西门子母公司则是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者,不再参与NSN的经营。
 


 
       想当年,在2G时代,为取得与美国企业的竞争,欧盟大力扶持以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为代表的通信企业。然而,如今回头再看,诺基亚、爱立信依然还在苦苦撑着。若不是西方各国以安全为由,强制阻止中国厂商进入其国内市场,为其预留生存空间,想必这两家企业不是破产重组,就是长期持续亏损。或许,在5G大规模商用展开后,诺基亚、爱立信将会借机恢复元气、走上正轨。
 
       目前,中国已在以5G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上全球领先,且已启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工作。此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华为会领先6G。任正非在外媒采访中谈到,华为研发6G技术已经有3年至5年时间。
 
图片来自科技部网站
 
       数年前,欧盟的5G行动计划解决了其2020年部署框架的制定问题。现在,这项行动计划的重点是验证和试验,特别是涉及工业互联网的领域。为了承继之前的规划,欧盟委员会起草并批准了“地平线欧洲”计划,将欧盟科技支出水平提高50%。其中“智能网络与服务”项目将支持5G之后的技术和6G技术研发,实施期限将到2030年,届时网络速度能够达到每秒兆兆位(terabit)级别。
 
       中、德同为世界高铁制造强国,但中国在相关关键技术仍旧落后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60年间,中国铁路长期在低速中徘徊。铁路发展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自2004年起,我国高铁就取得了长足发展。到今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一,高速、重载、高原高寒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起初,世界公认的高铁技术强国分别日本、德国和法国,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则具备研发和追赶高铁技术的基础实力。因此,为了快速推进我国高铁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引进了日本川崎、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四家巨头的高铁技术。
 
       此后,在历经十多年对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经验积累后,中国不仅掌握了自己的高铁技术,并且依靠产品价格优势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为了提高我国高铁出口的竞争力,国家决定对南北车进行合并。合并后的中国中车在国内已形成绝对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优势资源。而一向以技术著称,原四大高铁技术厂商之中的西门子、阿尔斯通,只能偏安于欧洲市场一隅,其不仅面临中车高质低价高速车辆的蚕食,也同样受到来自日本同行的挑战,比如近两年来日立在英国斩获了价格不菲的高铁车辆订单。
 
 
       此前,为了寻求规模效应,提升与中国中车等友商的竞争力,西门子一直在需求将轨道交通业务与阿尔斯通相关业务合并,这样不仅可在欧洲地区保留当地的工作岗位,还能提升欧盟内部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这也就是为何,今年2月德国在公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之时,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曾表示,“在某些领域,德国需要拥有国家乃至欧洲范围内的旗舰企业,使其拥有能力与全球巨头抗衡。”外界媒体将这一表态视作暗指,西门子铁路部门与阿尔斯通的合并计划。通过两家厂商的合并,资源整合,从而与来自中国的中车集团在全球市场上抗衡。但结果终究还是事与愿违,欧盟以反垄断为由阻击了两家企业相关业务的合并。
 
 
       近年来,中国在高铁车辆研制、线路建设、智能控制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大跨越:高铁列车实现了全谱系自主研发,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车体制造等关键技术都已实现自主掌控,同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国外巨头处于同一水平线。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核心软件、成套列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对国外产品实现全面替代,能够根据高寒、风沙等不同工况条件提供高速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国复杂的自然气候条件,保证高铁稳定安全运营。高铁桥梁、隧道等线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铁路信号是铁路运输基本设备之一。并且也是铁路信号技术已成为铁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即通信、信号、计算技术)之一。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和铁路信号的广泛应用,铁路信号也成为提高铁路区间和车站通过能力、增加铁路运输经济效益、改善铁路员工劳动条件的一种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
 
       中国通号,全称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 1953 年铁道部设立通信信号工程公司。1981年铁道部正式批准组建通号集团。1986年,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合资成立中国铁路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卡斯柯,专注于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领域。迄今,卡斯柯已拥有百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系统技术和产品,覆盖轨道交通各个领域。目前,中国通号是全球唯一能在整个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业链独立提供全套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各个环节均处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显著。产品涵盖铁路列控系统、城轨列控系统、货运自动化系统、调度指挥自动化及检测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等。
 
       虽说中国在高铁车辆研制、线路建设、智能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整体技术、集成体系“领跑”的中国高铁,在关键装备、尖端技术、特殊材料上依旧存在短板,未来发展需要持续发力。据相关研发制造团队专家反映,高铁列车部分轴承、车轮、齿轮传动系统、转向架等构件,以及某些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还需要靠进口。此外,还有如特种绝缘纸、合成封套、液压泵、马达和液压控制阀等部件,依然需要外购。在《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中,轨道交通装备被列入为十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可以看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短板和急需寻求技术突破的巨大决心和勇气。
 
       德国占据机床产业制高点,中国高端机床长期依赖进口
 
       中国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年度数控机床的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人民币,全球机床市场三分之一属于中国,但是国内高端机床产品长期以来一直需要进口,仅2017年我国机床出口总额3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机床进口总额87.4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德国在世界机床领域一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Gildemeister吉特迈、Trumpf通快、柯尔柏斯来福临 、Emag埃马克、Siemens西门子等企业实力非常雄厚,而机加企业通常会以进口德国机床来提升设备硬指标。GerhardHein指出,继2017年度增加16%之后,2018年德国机床对华出口增长了6%,达到23亿欧元。2018年中国工业产值和中国针对最重要的机床用户行业的工厂设备投资均增长了6%左右,大致相当于2017年的增长情况。
 
       2008年时,世界机床企业产值十强中,两家德国企业,两家中国企业,五家日本企业,一家美国企业。在TOP10企业中,德国通快以25.3亿美刀居首,季军是21.4亿美刀的德国吉德曼(GILDEMEISTER),中国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分列第8、第10。
 
       十年之后,当年排名第一的德国通快营收已超41亿美刀,排名第三的德国GILDEMEISTER的DMG已与排名第七的日本森精机合并为MORI-DMG,年营收同样超过40亿美刀。而当年国际机床十强之一,沈阳机床的年营收如今不足8亿美刀,陷入巨额亏损。另一家十强企业之一,大连机床在2017年底破产,债权总额高达224.22亿人民币。中国机床行业的四大支柱企业,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秦川机床、昆明机床中,沈阳重组、大连破产、昆明退市,只有秦川机床还支撑着,但离世界机床TOP10的距离更遥远了。
 
       据国统局规模以上机床工具行业企业统计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6月,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口总额为69.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同期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出口总额为70.3亿美元,同比增长9.2%。2019年1~6月,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在历史上首次出现顺差。从数据来看,主要原因是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反映出行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长期努力的结果,进口减少主要与国内需求下降有较大关系,可能也有其他原因。但同时应看到,各分行业情况不同,工量具和磨料磨具行业为顺差,金属加工机床(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则仍为逆差。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此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德国依旧领先于中国。如2017年美的集团以37亿欧元(约价格完成对于库卡机器人(KUKA)94.55%股份的收购,今年8月埃斯顿宣布100%收购德国百年焊接巨头CLOOS,以及近期原本计划应在11月底之前,哈工智能收购擅长生产汽车行业用机器人的NIMAK集团,但是终因跨境并购复杂,导致该收购案交割延期。
 
       据悉,目前NIMAK集团在高端汽车品牌中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高端及主流车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堪称工业焊接领域的“隐形冠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德国领先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企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化工产业大而不强,德国化工巨头林立
 
       在化工领域,我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2015年全球产量占比36%,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可以居于世界第一。可是全球化工50强却只有中石化上榜,难免给人以大而不强之感。
 
       中国化工集团近两年海外并购也是大手笔频出,先是收购了全球蛋氨酸巨头安迪苏和欧洲老牌轮胎企业倍耐力、再是并购全球农药第七大企业ADAMA,之后又斥资440亿欧元控股了先正达,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转基因种子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跃居全球最大的农业企业。
 
全球化工产业分布图
 
       德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是欧洲首选的化工投资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劳动力。根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数据,2017年德国化工及制药业产出增长3.8%,超出预期;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958亿欧元,增长6%。知名的德国化工制药企业有巴斯夫、拜耳、朗盛、汉高、赢创、默克、勃林格殷格翰等。
 
       在最新一期全球化工企业50强名单,陶氏杜邦以860亿美元的化学品销售额如愿位居榜首,结束巴斯夫12年的榜首位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则掉落第二名以741亿美元紧随其后,中石化则以692亿美元,继续跻身第三名。而在这前50强中,中国五家(含中国台湾的台塑)化工企业入围,德国六家企业上榜。但对任何产业而言,大都是强的基础,先有高产量和高营收才能有其后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
 
       像以往一提及德国化工工业史,就绕不开巴斯夫、拜耳、赫希斯特德国化工三巨头。如今的德国化工三巨头早已脱胎换骨,染料业务已经基本剥离,巴斯夫已经发展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石化一体化生态巨头;拜耳也已成为全球化药,生物科技巨头;而赫希斯特这一名字已不存在了,且已经成为欧洲医药,生命科技巨头赛诺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曾遭到批评
 
       今年2月,德国经济部长草率地推出《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后,在德国国内持续引来大片骂声和质疑声。德国的《明镜》周刊甚至戏谑地说,经济部长现在变成了“防御部长”。
 
       这一战略被批评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德国政府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频率和力度(比如通过参股或控股企业的方式),被批评是要搞计划经济;二是德国政府意图重点扶持和打造一批巨无霸的大型“冠军”企业,比如西门子和蒂森克虏伯这样的,以便和美国和中国的大企业相抗衡。但是德国人可是对中小企业痴迷有加的,中小企业被视为德国经济的真正支柱。
 
       据统计,德国约有340万家中小企业(德语缩写KMU),占德国企业总数比例达99%。这些中小企业在提供全德国70%以上就业岗位的同时,创造了40%的GDP,同时在世界市场上占中小企业专业市场份额的70%-90%。



 
图源:德国联邦经济部
 
       一般在德国年产值低于5000万欧元,员工少于500人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年产值低于100万欧元,员工少于9人的企业为小企业。德国中小企业一般专注于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细分领域,努力做到最好。在国际市场上,德国中小企业在很多领域的产品甚至没有替代品,需求方只能从德国的某个或者某些中小企业供应商处购得。他们不在意销售额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在乎世界份额能占多少。
 

 
       6月初,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曾公开批评了这一战略。近期,德国的顶级智库“五贤人委员会”主席也针对经济部长的工业战略草案进行了公开的批评,认为这一草案与德国目前为止的经济战略和成功之路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他坚定地支持德国一如既往地将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由政府人为地撮合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对此,你如何看待?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专访东方日立总工程师赖成毅:站在技术高地,俯瞰缤纷未来

下一篇:闪耀鹏城:四方电气亮相2019深圳全触展&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