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智能消费产品需要联网发送传感数据,目的是为了:知道这个产品是如何被消费者购买的,知道这个产品是如何被消费者使用的。
当然,作为生产性设备的制造商,当然也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知道这个产品是如何被企业购买的,知道这个产品是如何被企业使用的。
不过,生产性设备,因为其价格高、使用年限长、故障容易影响生产作业和营收增长,所以生产性设备的监控似乎需求更强。
所以一堆人基于这个假设,做了一系列的应用,号称工业互联网:
1.监控:设备连接监控、设备资产管理、设备资产估值;
2.电商:二手转卖、以旧换新;
3.售后:售后维修调度、备件采购计划、备件库存管理;
4.金融:设备租赁管理、信贷抵押。
但,似乎企业并不买账。
为啥?看上述,这显然都是生产性设备厂商想干的事,根本不是企业客户想干的事。
更有些IT厂商的脑子更秀逗了,还在扎:CAD、APS、MES。这根本不是目前中国制造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啊,大家都走错路了。我们还得从用户角度看事。
二、正确路
我再把我过去提到的商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八大金刚放出来,这才是真的产供销串成一条线,这里的核心就是订单驱动。
本来,一个企业来钱,主要就5个来源:客户订单、股票市值、政府补贴和优惠返税、银行信贷、VC风险投资。
不来钱的事,没兴趣,一边凉快去。商业就是这么现实。订单、订单、订单。
所以我规划的商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八大金刚,就是客户、订单驱动的:
1.商业互联网:会员营销、O2O零售、网上分销平台、向厂家订货平台;
2.工业互联网:区域集群协同制造订单管理平台、设备监控、B2B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全球协同研发设计平台。
会员营销是有了顾客,顾客要购买就有了O2O零售,零售门店需要进货就有了网上分销平台,代理商要向厂家进货就有了订货平台。
订单发到了厂家端,这就要说到中国经济的鲜明特色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关键是经历了五代进化:
1.80年代后期:来料加工。刚刚改革开放,中国有低廉的劳动力啊。这就是成本优势。但当时我们没有核心原材料、核心设备、核心工艺、专业技术工人优势,所以只能从国外进口来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咱们的低廉劳动力做那些不用动脑子的活,所以号称来料加工嘛。
2.90年代: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并行、国退民进,机制灵活了,解放了大家的积极性。
3.2000年代:加入WTO、出口制造暴涨。这本质是市场渠道的开拓。
4.2005年后:区域集群协同生产、产供销一条龙。
5.2008年后:升级为现代化厂房厂区、进口的精密生产设备、专业操作工人。
也就是说,我国制造经济经历了2008年的出口转内销、内销转互联网电子商务去库存、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还能屹立为世界制造大国,核心关键就是:我们是区域集群协同生产。温州的一镇一品造就了义乌小商品世界,福建泉州的运动服装鞋帽生产,广东佛山陶瓷用品生产,深圳电子用品生产,这全是典型的区域集群经济。光生产鞋,就和生产汽车一样了,围绕一个区域,有人生产鞋底,有人生产鞋帮,有人生产鞋带,有人生产鞋垫,有人做总成。这就是区域集群协同生产制造。而且从高端到中端到低端,都有配套的产业集群。
所以,一批订单,从零售端上来,到制造厂家端,这里最核心的事就是:如何做好订单分配。
一个订单分配,涉及到关键几个要素:
1.干匹配活的设备情况怎么样?比如设备空闲数量、程度,比如设备的新旧程度,别给我干活中出问题了。
2.干匹配活的专业工人情况怎么样?比如干各个工序的工人数量、工作经验熟练程度。
3.干匹配活的原材料怎么样?
4.干匹配活需要的周转资金怎么样?
所以,要监控设备。这才是某IT厂商要做设备接入、监控,要做协同工具做专业人才全生命周期的专业能力经验收集和建模分析,要做B2B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要做供应链信贷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
你不让我连接你的设备、不用我的协同工具、不用我的采购平台,对不起,订单不分配给你,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评估你的生产能力和生产信用。
聚焦企业间协作运营,而非聚焦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协作运营。
要连接消费者,连接智能产品,连接企业上下游,连接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连接金融机构,连接电信运营商。这才是符合中国发展大势、中国制造企业的需求。
三、为啥不聚焦制造企业内部管理了
咱们过去一说到内部管理,就是核心三大诉求:降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但是,中国制造企业真的能吗?
最影响中国制造业刚性成本、刚性质量、刚性效率的核心七大要素,我们并未有任何大长进:内结构工程设计、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精密生产设备、精密检测仪器、核心工艺、专业技术员工。大家老说要通过管理给制造业进行降本、提质、提效率,这些牌都不在咱们手里,怎么优化。欧美日韩巨头如果限制出口或延迟出口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精密生产设备、精密检测仪器,你又奈何?你还不得乖乖等着,你咋提高效率?人家要涨价,你能降低成本?人家不给你出口核心零部件、精密生产设备、精密检测仪器、核心工艺,你能提高质量?
再说成本:原材料成本、厂房土地成本、精密设备成本、人工成本、税收成本、信贷成本、出口汇率与贸易摩擦成本,哪些成本能通过管理优化来做到明显降本?
所以别敲边鼓、挠痒痒。
该是“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的,我们仍然持续艰难前进(美国贸易战核心打压的就是这些)。
我们的优势(区域集群协同生产)要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