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CATL)、比亚迪、沃特玛等骨干企业快速成长,CATL、比亚迪2017年锂离子电池业务营收将跻身世界前五。此外创新步伐持续加快,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不断完善,与锂离子电池研发加速融合,涌现出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如华为的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锂离子电池经过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产品质量亟待提升等,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攻关阶段。
为了保障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加快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提质”步伐。中国不仅要做动力电池生产大国,更要做动力电池生产强国。
产能过剩已成定局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产量32.0GWh,同比增长42.1%。其中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产量达24.5GWh,占整体的76.5%。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2.4万辆,同比增长40.2%。据此计算,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量只有14.7GWh,仅为同期产量的45.9%,尚不到50%。
如果去除储能、补电车、出口等其它因素,动力电池整体库存压力非常大。不过上述情况还只是动力电池产成品情况,进一步放大到各企业产能情况,形势将更加严峻。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投资金额(含拟投资)超过1200亿元,实际投资超过550亿元。
其中,比亚迪、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投资额均在30亿元以上。国轩高科20亿元建3GWh电池项目、孚能科技联手北汽投建8GWh动力电池项目、国能电池建10GWh动力电池项目、CATL募资131.2亿元投建湖西基地、天津力神募资16亿加快建设动力电池项目等,预计全年锂离子电池行业投资额将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动力电池领域。
从2015年起,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投资额持续保持高位,造成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能有不到50GWh暴增至近200GWh。而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不会超过55GWh,产能整体利用率不到三成。产能过剩的局面同样出现在国内骨干企业身上。
比亚迪和CATL是我国动力电池两大巨头,其产能利用率最好,2016年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超过80%,CATL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2%。其他骨干企业就没有这么理想了,2016年沃特玛产能利用率只有46%,国轩高科只有不到40%,天津力神将将超过50%,比克只有32%。
总的来看,2017年骨干企业的产能都实现了大幅跃升,而产量保持与产能同步增长的只有CATL。这就意味着2017年其他骨干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同样不乐观。综合来看,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已成定局。
结构性过剩是问题所在
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结构性过剩,集中表现为中小企业多,产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市场竞争激烈,毛利低,价格战;高端优质动力电池的产能仍显不足,毛利高,应对价格下滑余地大。
从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从2017年前10月份数据看,不管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还是全球电动汽车(乘用车)销量的增速都超过了40%。这说明下游市场对动力电池尤其是高端优质动力电池需求保持旺盛。
从国家政策导向看,2017年国家出台了多个支持动力电池发展文件,包括《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工信部联装〔2017〕29号)、《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等,明确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积极支持高比能量动力电池发展。同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对采用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车辆加大补贴力度。
从企业研发和生产看,骨干企业普遍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并推动高比能量动力电池产业化,同时针对特定市场、特殊环境使用需求开发专用动力电池产品,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技术能力开发高比能量产品,规模受限。
从市场情况来看,投身动力电池领域的企业众多,造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可避免。从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价格持续下滑,下降幅度超过50%,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骨干企业产品毛利高,尽管单价下滑,但出货量持续增长,且增速高于单价降幅,毛利率基本能够实现平稳或者稳中略降,而中小企业规模小,毛利低,降价空间有限,加之出货量增幅有限,一旦降价幅度过大难以承受。结果就是优秀骨干企业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形势下能够逆势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众多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
从结果看,一大批中小企业在2017年面临着等单做菜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共发布了1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包括217家企业累计的3113款车型,为这些车型配套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数量不足100家,而在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发布5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累计车型不到2200款,配套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数量超过200家。从2016年到2017年,超过一半的动力电池企业失去了市场。
尽管数量缩减一半已经是很大的调整,但这仅仅是调整的开始,接下来的淘汰赛速度会更快,就算是有源源不断的企业争相进入这一领域。
造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前景广阔,而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对技术和资金要求不高,尤其是技术门槛低,基本上生产线可以实现“交钥匙”工程。
提质的核心在于“品质、效益”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提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品质、提升效益”。
就动力电池而言,提高品质不仅仅意味着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还包括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后面两点对于动力电池来说尤为重要。提升效益充分体现了高端化、专业化导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要实现动力电池行业的“提质”,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合力推进: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持续进步,产业化成果显著,离不开国家和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当前,国家和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创新方面更多地集中在关键材料、高比能量电池、新型电池等方面,以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这当然很好,但这只是提质的一部分。提质还有一部分要求是提升效益,也就是低成本、高一致性的动力电池大规模生产制造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仅涉及到生产设备、技术路线,还包括产业链全面整合。目前国家政策在这一方面支持有限,行业龙头企业关注度较低,更多是设备企业在探索,亟待加强。
二是积极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智能制造可以有效低提高动力电池的一致性和合格率,有效提升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动力电池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2016年已有1家锂离子电池企业进入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2017年增长至6家。
但同时我国动力电池智能制造面临行业标准滞后、动力电池设计规范缺失、制造工艺一致性差、装备技术及自动化的水平低、跨行业协作程度差等5大痛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通过扩大智能制造试点,支持帮助动力电池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规范化,加快实现智能制造。
三是加强动力电池的事后监管。较消费电子产品用的而言,动力电池的能量和工作电流成十倍、百倍增长,应用范围广、应用环境更加恶劣,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巨大隐患及后果不堪设想。《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实施,已经构建了一个动力电池企业的白名单。
下一步需要加强动力电池的事后监管,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对于引发较为严重安全事故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建立黑名单,加大对黑名单企业的惩罚力度和各方面的限制力度。
四是要扶优扶强,推进优势资源聚集。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某个行业颠覆性技术未诞生的情况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所以,应当鼓励我国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锂离子电池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锂离子电池产业园区集中或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向相关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布局,推进科研院所、风投与金融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等优势资源向重点区域聚集。
全面考虑锂离子电池产业和项目的关联度,鼓励依托产业链环节展开专业分工。突出重点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明确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建立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