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王健谈智慧工厂内涵与定议
在浏览器搜索栏里输入“智慧工厂”,搜索结果里“某集团加码建设智慧工厂”、“某企业提供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等标题占据了大半篇幅。可以看出,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制造业时,各企业争先恐后地建设智慧工厂。但是对于智慧工厂的理解,许多企业却是止于字面。
那么智慧工厂的内涵和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当前比较明确的定义是由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给出的——智慧工厂是在制造业一系列科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以信息通信技术、科技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为手段,围绕数据、信息、知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制造业企业及其生态系统。
“我们所倡导的智慧工厂,既强调立足现状,步步为营,又剑指高远目标,兼收并蓄。”在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及创始人王健看来,智慧工厂是下一代更高效、更柔性、更绿色、更安全、更可持续和更具有竞争力的的制造业范式,输出涵盖了广大的跨领域的专家网络和丰富的知识集合。
技术手段不是最终目标
技术手段不是最终目标
在制造商们撸起袖子加油建设智慧工厂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作为打造智慧工厂的必要手段,颇受追捧,其火热程度无庸赘述,一个误区也因此衍生。许多企业打造智慧工厂的目标逐渐演变为打造数字化工厂、云工厂亦或者是完全自动化的“黑灯工厂”。甚至一些企业在到底该打造哪个“新概念”工厂之间摇摆不定。
对于此现象,王健坦言,当前,的确有部分企业一时觉得应该建设自动化工厂,一时又潮流模仿数字化工厂,此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事屡见不鲜。“别人的成功可以借鉴,但是一味地照搬模仿是行不通的。不同企业的基因也不同,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他接着说道,“而且,大多数时候,模仿者看到的只是别人成功使用技术手段的结果,对于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却是一头雾水。在智慧工厂建设中,企业要认识到,无论是何种手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说道此处,王健特别告诫到,自动化、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标。在向智慧工厂这一目标前进过程中,所有的手段都要以目标为准,为目标服务。
不可否认,新技术有利于更好、更高效地建设智慧工厂,但这不是企业盲目跟风建设智慧工厂的理由。智慧工厂本身性质决定了每个企业的智慧工厂都是不同的,对于自己要建什么样的智慧工厂,企业要有清晰的认知。
在这样的前提下,王健建议,企业应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步步为营坚定向着目标前进,才是稳妥有效之道。“智慧工厂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的,企业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只看到当前的利益,迷失于手段中,因小失大。着眼长远是企业应该持有的态度。”
建设智慧工厂的目标仍旧要回到经营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客户价值,而要创造客户价值,需要在生产力,质量,成本,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提高。
做好自我定位是首要任务
做好自我定位是首要任务
智慧工厂几乎无所不容,而这种包罗万象的特性使得智慧工厂建设看似何处都可以下手,但又无从下手。对此,王健表示关键在于找出突破点。
他建议企业在做智慧工厂建设规划前对企业自身进行一次精准的自我诊断。“诊断的目的是确定企业工厂当前技术水平处于哪个阶段、有何基础条件、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企业如今有什么能力及各项具体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将这些基本点理解透彻后,才能知道企业的优势和短板在哪,并找到建设智慧工厂的突破点。”
显然,智慧工厂的建设也是因行业因企业而不同的。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目前,大部分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的工厂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大规模化生产,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缺点——不能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很难追踪到同批次问题产品的销售状态,通常都只能采取整个品牌大批量的盲目下架或者召回处理。在查清责任环节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企业无法及时对问题环节进行纠正。除此之外,产品安全也很难保证。“所以,对于食品饮料企业来说,建立一个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将产品产供销的全流程信息采集储存,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追回、责任可追究、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建设智慧工厂的突破点。”事实上,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中,以明确要求食品饮料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客观、有效、真实地记录和保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未来,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追溯要求的食品才能上市流通。
在家电、服装、家居等制造行业,该行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化生产。据王健分析,这些领域侧重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开展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创新。因此其建设智慧工厂建设的突破点是推进个性化定制生产,引入柔性化生产线,搭建互联网平台,基于需求数据模型开展精益生产。
“智慧工厂建设的目标对于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这条路具体该怎么走,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定。”王健再次强调道。
精准预判未来趋势必不可少
精准预判未来趋势必不可少
智慧工厂无疑是着眼未来的,因此,在当前基础上,预判未来趋势、明确企业发展路径并做好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制造商而言,要想建设更符合潮流的高效智慧工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把当前的产品做到最好,还要考虑要做的下一代产品是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生产出让客户更满意且领先行业的产品。
“很多制造企业被市场淘汰不是因为没有把产品做精细、做好,而是对未来没有预判,以至于不能及时连接上新的供应链、新的生态系统。归根结底,这些企业是被淘汰在上一代了。”王健透露,这也是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在“智能机器换人”大潮流时,坚持将“以人为本”纳入智慧工厂定义中的原因。
确实,智能装备能够感知环境,感知生产信息,能够根据采集的数据分析生产线运行情况,但是它不能利用数据预判未来产品将向何种趋势发展。而这恰恰就是人的优势。王健认为,智慧工厂注重的是人与系统的结合,需要人基于信息做决策。决策者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客观分析,来洞察某项新兴技术是否成熟,实际应用后产生了多大的价值,预判新技术是否适合自己企业使用。“信息量越大,洞察就越多,决策也更准确,也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上快人一步。”
王健同时指出,决策者在做预判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技术和产品迭代时往往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上一代产品的生产线及设备尤其是自动化设备,很多时候是不能满足下一代产品的生产需求的。所以在投入新生产线时,便需要考虑当前的生产线能够支撑未来几年的生产需求。”
规划型人才奇缺
在智能化的提振下,人在制造过程中的角色逐渐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制造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起智能设备的设计、安装、改装、保养工作,还需要对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做分析、规划,以及决策。人才在制造业创新推进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对于以下一代制造业为建设目标的智慧工厂来说,人才更是核心力量。然而,如今智慧工厂的发展现状是无人可以操作。
“智慧工厂建设急需懂得方法论的规划型人才,来带领企业分析发展现状,为企业做诊断,制定未来战略,将智慧工厂建设过程一步步的规划出来。”王健表示,虽然当前制造业也很注重人才的培养,但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多数是程序编程、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型人才。“我们不能否认技能型人才很重要,将来他们一定会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只有兵,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操纵,智慧工厂建设这场仗依旧不好打。”
显然,智慧工厂建设需要的规划型人才短期内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但是智慧工厂的建设可是不等人的,怎么办?目前来看,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已经摸索出来的经验,制定可以做参考的推荐性标准。
“我个人非常支持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因为只有明白标准是如何建立的,才能清楚的知道标准中有多少适合自己企业用的经验。若是企业对对于标准的理解完全是由别人宣贯而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想从标准中探索自己的智慧工厂之路注定比别人艰难,落后一步。”王健如是道。
“智慧工厂建设并不容易,但是作为制造业共同的美好愿景,它值得每个企业为之长期奋斗!”王健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