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顶层统筹,中国新能源产业拥有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动力。
依据技术创新的发展理论和各国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新能源产业当前仍处于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培养阶段,而在此发展阶段,由政企协同来解决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难关、成本居高不下、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痛点,是促进产业加速培育和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各部委的协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乱象已基本消失。而无可置疑的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从未改变。在中国制造2025和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引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
在今年7月4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座谈会上,政府层面提出要抓好“三个统筹”和“四个创新”的要求,并坚定表示要“始终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不动摇”,充分表明国家着眼于从战略统筹,坚决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立场。而正如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始终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不动摇,继续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在统筹上狠下功夫,在创新上取得更大进展。
纵观讲话内容,全产业链统筹、产业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等三大统筹从顶层设计上定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框架,而电池创新、充电创新、整车创新、机制创新等四大创新则清晰规划出产业发展路径和方向。可以说,就当前的新能源顶层设计而言,中国已经走在全球的前沿。
中国品牌和跨国巨头竞相发力,新能源产业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长期以来,在产业政策扶持和中国品牌自身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由中国品牌牢牢主导。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高达99.5%,合资品牌仅占0.5%。但客观而言,中国品牌雨后春笋般布局的背后,由于缺乏来自拥有技术、品牌、资金优势的跨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良莠不齐,乱象林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批“鲶鱼”进入,才能激发和促进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向上升级。
进入2017年以来,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的刺激之下,已全面发力中国市场。除了熟知的大众与江淮组建新能源合资企业、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签订在华建厂协议、戴姆勒战略投资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外,跨国汽车企业正在谋求全方位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华晨宝马申请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动力电池组装项目”目前已通过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这意味着宝马在中国建立的高压电池中心有望在年内实现投产。而代表着全球动力电池最高技术水平的松下,已宣布将在江苏兴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用于生产1865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预计新厂在2017年下半年投产,2017年电芯年产能约为1亿支。
而一直以来与大众在中国市场激烈厮杀的通用同样在加速自己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步伐,通用中国已明确宣布将在上海建电池装配厂,为其在华新能源车产品线提供支持。而根据通用的规划,2017-2020年间,通用旗下三分之二的新能源车将投放到中国市场。
年轻化、时尚化、一二线城市成为主题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日渐攀升。
如果回到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莫过于拥有强大旺盛的消费者需求根基。就当前而言,单车购置成本高昂、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充电设施配套不足仍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软肋。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的接受程度逐步提升。在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论坛上,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就表示,调查表明目前有将近七成的消费者愿意接受纯电动汽车。纯电动车会让用户觉得更潮、更具科技感,而且纯电动车本身提速快、噪声小,这些先天优势成为购车主力“90后”“95后”的主要诉求。
如果再来对新能源消费人群进行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年轻化、时尚化、一二线城市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主题化标签。相比传统汽车,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着更强烈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等需求,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热情更为高涨。而如果按照区域再来进行一番筛选,就会发展新能源乘用车的私车市场,有70%左右卖到了北、上、广、深等限购的一二线城市。而众所周知的是,无论是收入构成还是新兴科技接受度,北上广深堪称中国汽车消费的潮流和风向标。当年轻化、时尚化、一二线这些因素进行迭加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所依赖的第一批消费人群就会建立,进而加速推动产业的市场化步伐。
诚如一些业内人士冷静的评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远未到高歌猛进的地步。但来自国家层面的有力战略统筹、中国品牌和跨国巨头的竞相发力、消费端的认可度不断攀升,让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