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客户
我们已经看到AR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呢?可以从行业、岗位、场景三个维度进行组合分析,对市场细分,最终聚焦目标客户,找准自己的方向。
1、行业
工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其中:
a、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采掘(伐)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
b、轻工业是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另外,按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工业涉及39个大类行业,可自行查询。
2、岗位
工业涉及的工种很多,拿船舶制造企业为例,有工人岗位(分为铆工、电焊工、涂漆工、吊车工、数控切割工、仓库管理工等),工人管理岗位(有质检员、工艺员、资料管理员、现场工程师等),公司管理岗位(有人力资源、财务成本、质量保证、生产管理等),技术岗位(有船体设计、轮机设计、电器设计、工装设计、船体研发、焊接试验等)。
并不是所有岗位都适合使用AR技术,除管理类岗位之外,对工业领域的一线工种简单做个分类,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有一类工作有共性的特点:操作规范化,操作繁琐且流程长,工作效率要求高,工作结果的安全性要求高。这类岗位刚需较明显,比较适合作为行业破冰的实验局。
3、场景
场景决定工作的内容,决定AR技术的价值,比如现场装配、设备维修、工作培训等,但船舶与飞机的现场组装场景差别非常大,工作流程与步骤完全不同,有必要分别列举分析。
综上所述,从上面三个维度,可以有很多组合,最终根据以下五个要素定义清楚每个细分市场。
a、独特性——从客户购买行为上和其他细分市场可以区分,也可是防止竞争对手进入细分市场的壁垒
b、可识别——可通过销售或推广影响到独特的用户群
c、重要的——为该市场增加成本可以获得足够高回报
d、可衡量——从销售量大小和销售增长率方面可衡量
e、持久性——足够持久,独特性的方案可以长期保持潜在的利润
三、产品模式
根据前面的应用场景、目标客户,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与产品模式。
1、首先,从需求角度,对AR技术在工业领域的产品需求做了一些简单梳理,并不全面准确,仅供参考。
如果要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可以使用产品差异化模型($APPEALS)分析需求,就不在这里详述。
2、其次,从产品角度,定义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能力或功能,为产品研发提供方向指引。
简单列举AR产品在工业领域所需的能力:
3、再次,从产业链角度,每个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什么都想干,可能什么都干不好。企业定位不仅决定产品定位,也决定业务模式。
简单梳理AR产业链的角色,主要有AR硬件提供商、AR软件提供商、AR平台集成商、AR行业应用商、AR内容提供商等。产业链当中不同的公司扮演的角色以及产业链当中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有个找准自己定位的机会。
从目前市场来看,很多公司集中在AR硬件和软件的研发与生产,利用Unity+vuforia等开发工具,快速进入市场。但在行业应用、内容生产方面,参与者相对较少。这跟工业产业懂AR技术的人比较少有关,但随着工业企业在生存压力下不得不考虑产业升级,主动参与到工业4.0建设中,必将改写AR产业链的格局。
四、总结
就像这两年的“互联网+”之争一样,是“互联网+产业”还是“产业+互联网”,哪个是主导。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业+互联网”更容易成功,因为只有产业才最了解自己,产业的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思维,会破茧重生,获得快速的成长。
当前的AR技术也是类似的情况,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从智能工厂到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利用AR等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未来必然是工业产业为主导,高科技为辅。
综上所述,笔者有几个观点分享:
1、选择高价值的细分市场,垂直行业深耕细作;
2、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势,让一线用户体验超预期;
3、建立行业与数据壁垒,自建或联合生产高质量的内容;
4、组建产业联盟,术业有专攻,联合把市场做大;
从工业产业来说,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字化,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产业本身的基础相对较薄弱。而从AR技术来说,无论是当前VR眼镜动辄数千美金的高成本,还是VR眼镜显示效果难以满足用户长时间佩戴的要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虚拟设备供应商进入市场,这一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前景很美好,现实很骨感,AR技术在工业领域要规模化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关键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