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工业设计首次介入考古研究

发布日期:2016-01-11 作者:网络
精巧的木质结构、精细的金属构件、华美的装饰物,日前,出土于甘肃省马家塬遗址内的戎人礼仪车——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辆豪车”的复原品亮相秦陵博物院“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成果展”上,格外引入注目。“义渠人不仅在草原上能征善战,还掌握了先进的手工业制造技术。”昨天,记者采访了参与古车复原的西工大余隋怀教授,听工业设计专家解读“义渠豪车”复原的奥秘,探知“中国古代第一豪车”背后更多的文明气质。

  现代技术复原“义渠豪车”

  “这辆‘豪车’被发现时几乎全部化为泥土。”教授一边在屏幕上展示着动画仿真车辆,一边告诉记者,由于车辆主体为木质结构,2006年在甘肃省马家塬遗址考古现场看到的这辆车,其实木质部分已经朽烂,只有金属构件、大量的金、银箔片、料珠、肉红石髓珠等装饰物嵌在泥土中,可以说“车”其实已不存在。

  “因此当初我们介入车辆复原工作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余隋怀教授介绍说,西工大工业设计研究所的两个团队承担车辆的数字化复原与结构力学分析。2012年,他们开始了该考古项目的修复、分析、论证阶段工作。从考古现场得到的可用信息极为有限,他们在马家塬遗址实地调研,并借鉴东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资料,创造性地运用工业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学科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对出土车辆进行了设计分析、结构力学分析与测试、数字化复原、再设计、数字化装配、运动仿真、复原工艺拟定等工作,精确地将车辆每个零件的结构、尺寸复原,并以动画仿真形象地展示了车体及各部分的结构。

  “现代工业设计技术、工程技术使马家塬车辆得以精确、逼真地重现。”余隋怀教授还介绍说,对于马家塬发现的车辆,初期一直无法确定其用途。他们经过结构力学分析与运动仿真后确定这辆车是专用于墓葬的礼仪车辆。

  古代西戎文明令人刮目相看

  经过复原的这辆戎人礼仪车,整个车体木质结构,车身用大量的金、银箔片、料珠、肉红石髓珠、铜、锡装点,极尽奢华,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辆豪车”。这辆车出土于甘肃省马家塬遗址,此地战国时为义渠人的生活聚居地,据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说,有专家推测其主人应是义渠戎人。

  “当时西戎的车辆制造技术之先进令人赞叹!”和考古专家不同,余隋怀教授从工业设计专业角度解读“义渠豪车”:这辆车对木料、青铜等材料的运用、把握成熟,尤其是构件之间不是木质经常采用的榫卯,而是运用有弹性的皮绳连接,工艺成熟。从设计细节上看,为了上下方便,车后采用“V”字形设计,配有踏板,体现了实用的设计理念。从装饰艺术上看,车身的动物图案、大量采用金、银、珠宝装饰手法等等都带有异域文明的特点,而车身上的三角纹样、青铜运用则透露着中原文明,戎人将中西文明结合运用起来,他们在车辆制造技术方面显然超过当时中原各国。余隋怀教授风趣地说:“看来义渠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心灵手巧,令人刮目相看;‘义渠君’也不仅有马匹、羊群,还有‘豪车’。”

  跨学科合作将载入史册

  “多学科合作解决考古中更复杂的问题,这次马家塬戎人礼仪车复原是一次跨界合作的突破。”余隋怀教授介绍说,这个项目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工大、国防科技大学等共同参与;是一个从考古学、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结构力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项目合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刘绪教授评价:“跨学科的合作将载入史册!”

  “我们做过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的设计,但是没有想到工业设计能够介入考古研究工作。”余隋怀教授说:“这次西戎车辆文物考古及数字化复原难度极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余隋怀教授表示,通过多领域跨界合作,参与这个项目,让工业设计团队对中国古代工业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积累了从多层面挖掘历史遗存价值的经验。期待今后考古成果也能如此,把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多方位、完整地呈现出来。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工业自动化控制方案提供商华创股份新三板挂牌上市

下一篇:2016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展览会展位销售火爆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