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高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创世界一流。”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胸有成竹地规划着企业发展的同时,正着手智能制造,把恒力集团带向一个新的高度,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大手笔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
在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长丝生产车间里,14个机器人24小时挥舞着“双臂”,将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地转动。车间工人小唐,面对机器前的显示屏,检查着每锭丝饼的信息、状态以及最终质量是否合格。10年前,小唐从河南一所高职院校毕业后,来到了恒力的纺织车间。“刚来的时候,一天大概要摞1000多个丝饼。”小唐告诉记者,1000个丝饼总重量超过7吨。经过几年的磨合,过去摞丝饼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机器人,而小唐只要来回巡逻,检查就行。
三年前,恒力集团开始了智能工厂的改造。“机器人,不是买来就能够用的。做这一项工作,还是要通过针对行业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因为行业的不同,机器人应用存在40%到50%的差异。”恒力集团化纤研发部部长金管范告诉记者,3年来,车间里的大部分机器人都经历了再开发。
一台智能化自动包装机器人,能顶上数个工人。恒力集团近年来引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投入还是很值得的,大概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陈建华透露,为了把车间“打造成机器人的世界”,恒力先后投入了6亿元,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迈向高端。不惜重金打造机器人的世界,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更显示了恒力打造百年企业的态度与决心。
大格局转型升级“重塑角色”
1994年一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小时产布24米;如今一人可以操作50台机器,每小时产布量接近450米。20多年来,恒力集团已经从27人的江南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高档工业丝生产基地。这种脱胎换骨式巨变,凭借的是一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恒久动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尤其是化纤行业遇到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产品市场需求萎缩等困难。面对低迷的经济环境,陈建华大胆决策:“这正是采购设备更新换代的大好时机,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设备正常需要投资20亿元,而当时只需投资12.8亿元。”2010年1月,恒力化纤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成功开车。由于这一项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恒力一举取代德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企业。
陈建华认为,纺织产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再回到原来依托土地、环境和人口等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上。面对新挑战,要想盈利,只有“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市场上向高精尖要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恒力集团在科研上从来不吝啬。除了进行智能工厂建设,还引进国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并重金聘请国外研发机构的技术专家。目前,恒力5500多名技术人员,与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的100多名资深专家,共同组建了国际研发团队。如今,依托“恒力国际研发中心”和“恒力产学研基地”,恒力不仅实现了产品向中高端的攀升,更步入了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恒力只有不断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走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上,陈建华对未来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