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交锋引起了外界极大兴趣,隐藏在交锋背后的是工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富士康是电子代工巨头,有百万员工,早年在人口红利下,员工是富士康拿到订单的强有力保障。然而,随着大陆劳动力成本上涨、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人口短缺,富士康等代工厂商陷入了成本与用人困境。
一方面,工厂希望控制成本强化管理;另一方面,员工就业范围变广,与工厂谈判能力见长,对工厂没有“归属感”,双方的矛盾已经产生,经过一系列事件就被激发,工厂裁人或员工走人的现象也变得频繁起来。
员工日益难以管理已不是富士康一家的困境,互联网时代,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年轻人已经难以适合工厂线工作,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压力,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成为大势。与普通劳工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24小时工作、适合恶劣场所工作等优势。也基于上述优势,工业机器人逐渐在富士康等工厂中得到应用。
我国劳动者的平均时薪已经从10年前的4.35美元飙涨至12.47美元,而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人口将日益紧缺,在此背景下,发展工业机器人也成为国家战略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草案等政策文件,随着“十三五”逐渐临近,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数量超过5.7万台,约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本土工业机器人品牌销量为1.6万台,超过半数的工业机器人产品被ABB、发那科、库卡、柯马与安川等外资品牌垄断。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弱、产品转化率低、资金运转困难是导致这一局势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背景,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国家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加大补贴,并将补贴着重用于机器人研发与生产领域,提高产业核心技术与产品转化率。此外,政策也将鼓励外界资本积极进驻,PPP模式与众筹解决机器人产业融资难题将成为新趋势。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1,而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达55,工业机器人产业未来有极大发展空间,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