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理念近年来在国内十分火热,它是德国的创新之举,无疑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照作用。但是,中国毕竟不是德国,我们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化理念价值观。由于条件、起点和阶段的不同,所以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们的做法,而应该坚定地立足于我们自身制造业的现实,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发展出自己的理念,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和政策。
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分布十分广,其发展更呈现两极化的不均衡,地域、年代、人员素质等等方面差异巨大。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有自己的节奏和做法,一方面要兼顾到我们的企业在价值理念和战略视野、管理基础和技术基础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又要聚焦大家的眼光,明确总的发展方向,找到具体的落脚点。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12年8月由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智慧工厂”的愿景,并在深入分析国内各地域、各行业制造业的巨大差异和内在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及制造业现状,提出了可以被制造业各级决策者所理解、所接受的 “中国智慧工厂1.0”,希望能够让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制造业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清晰的方向,从而产生内生的动力。
什么是“智慧工厂”?
老子曰:知人者智。智慧是指知人、了解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智慧区别于智能,智能主要指智力与才能,偏向于具体的手段和技术,属于“器”的层面;智慧是思想,属于“道” 的层面。“智慧工厂”和当下许多人谈论的智能工厂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智能工厂是用智能化的手段控制生产设备,是自动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智能化取代了低端的人力劳动,其发展的极致便是无人化工厂;“智慧工厂”则是生产方式,是让智能化的工厂设备感知人的需求,成为开发人员、生产维护人员、商务管理人员、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服务商和用户等社会角色的纽带,并更好地为人来服务。人重新回到工厂并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智慧工厂”不是消灭人或取代人,而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决策能力。“智慧工厂”强调人和产品、设备、环境的互动,或者说是智能工厂与人的互动,是以人为中心的工厂或人本工厂。中国的“智慧工厂1.0”概念既充分拥抱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又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人本,潮流又经典。
针对智慧工厂,联盟给出了新的定义:“智慧工厂(Smart Factory)”是在制造业一系列科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深度融合自动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结合数据、信息和知识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制造业企业及其生态系统。智慧工厂以创造全新客户价值和最佳用户体验为最高宗旨,涵盖了广泛的协作网络和知识集合。它是继自动化工厂、信息化工厂、智能化工厂之后,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的高级阶段。
“智慧工厂1.0”是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整合成熟技术与经验,实现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也是迈向智慧工厂的关键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工厂1.0”的实践,有四个层面的收获。第一个是针对企业做顶层设计,第二个是联合行业领先客户共建示范工厂;第三个是联合制订“智慧工厂1.0”的技术规范、联盟标准及行动指南。第四个是围绕智慧工厂初步创造一个价值链或生态圈。然而,我们充分意识到,推进“智慧工厂”建设,仅仅依靠联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走开放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