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开放的力量引领着烟台在更高平台上融入世界,其工业已逐步迈入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阶段。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在中集来福士港口,经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具备国际一流技术水准的大型海洋钻井平台已基本成型。中集集团在烟台拥有我国唯一国家级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维京龙号钻井平台通过800多名设计人员的努力,企业已从最初的建“外壳”发展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也占领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烟台中集来福士技术管理部经理高嵩告诉记者,企业现在有两万吨的吊机,建造半潜平台的时候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很快地把下船体和上船体合拢,现在只有10天时间,而在国外最长的这种合拢周期可以达到360天。
放眼千里海岸,以中集来福士为代表的大宇造船、京鲁造船等一批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正不断向高端挺进。按照规划,到2015年,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将达到45万吨,船舶制造能力达到120万载重吨,船舶及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500亿元。
海洋装备制造铿锵有力驶向蓝海的同时,在陆地上,烟台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则依托海阳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加速崛起。今年台海马努尔核电公司,刚刚自主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三代核电的主泵泵壳。
作为一家生产普通管道的企业,台海玛努尔从海阳核电站建设中看到商机,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在材料国产化研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出这种专门用来运输冷却水和核废料的管道,使企业效益翻了几番。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刘仲礼介绍说,自己的企业已经掌握了主管道生产的所有的核心技术,目前我们公司在生产和研发的主管道,涵盖了全世界所有核电堆型的类型,类型和数量目前是全世界最多的。
据了解,目前烟台共拥有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企业51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7个,其中国家级5个,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均在国内同行业领先。
眼下,烟台的海阳市、莱山区两个核电产业园,已经聚集起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公司、米兰德机床项目等20多家核电装备制造企业,从“零”出发的烟台核电产业,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核电产业骨干企业30家,实现核电销售收入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