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生产增势缓中趋稳,向好趋势逐月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8.7%,二季度增长8.9%,6月当月增长9.2%。从环比看,4、5、6三个月分别增长0.71%、0.72%和0.77%,环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4%的制造业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仅回落0.1个百分点,运行态势好于整体工业。另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68万亿元,同比增长7.2%。
(二)企业效益总体平稳,行业利润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51.4万亿元、利润2.87万亿元、税金2.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6%、11.4%和8%。企业利润进一步回升,但行业分化较为明显。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1个行业持平,5个行业下降。其中,制造业利润增长1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增长22.3%,采矿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4.6%。在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仍达到5.57%,高出去年同期0.14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企业技术改造继续推进,上半年,技术改造投资达到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比工业整体投资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了39.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快于工业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医药分别增长了13.8%和13.4%。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所缓解,国务院出台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分解落实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上半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钢铁、有色冶炼投资分别下降12.8%和7.3%,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2.2%和5%。高耗能行业投资、生产增速明显放慢,粗钢、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3%、5.4%和3.6%。与民生相关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4%和22%。在主要行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同时,各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对能源资源依赖较强、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结构调整早、转型升级快的省份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已逐步成为支撑全国工业平稳增长的中坚。
(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建设和智慧城市试点,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上半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3450亿元,同比增长20%;基础电信业务完成收入增长5.6%;增值电信企业收入增长23.6%。3G用户累计达到4.71亿户,4G用户达到1397万户。光纤接入用户达到5393万户,占宽带接入用户的27.3%,平均每月提高1个百分点。IPTV用户达到3094万户,增长22.1%。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6.4万亿元,增长26.7%,其中网络零售额增长36%。信息终端内销585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销售量分别增长27%和15%。
(五)政策效应陆续释放,市场信心逐步改善。今年以来,中央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立足当前、行稳致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改善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3-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50.3%、50.4%、50.8%和51%,呈逐月回升态势。其中,6月份新订单指数达到52.8%,为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2%、1.4%和1.1%,降幅在逐月收窄。
一是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到位资金仅增长13.2%,低于去年同期6.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4.8%,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幅度高于整体投资,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一方面由于高耗能行业投资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市场准入放开不够、融资难融资贵、投资审批效率不高以及土地制约等突出问题导致的。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不仅对当期更有可能对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出口对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生产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销售产值比重超过一半的电子信息类产品影响更大。上半年,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5.3%,其中,轻工和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5.5%和3.6%,同比回落1.2个和4个百分点;电子产品出口交货值仅增长3.6%,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对我出口拉动弱于预期。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分流”,使我国产品出口两端受挤。
三是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仍未缓解。今年以来,企业面临的市场、成本和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支出比2011年同期高1.2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0.4元左右。从2012年初开始,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增加,拖欠问题加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末应收账款增幅持续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到今年6月末,应收账款达到10万亿元,同比增加1.1万亿元,增幅达12.7%,高出上半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4.1个百分点。地方和企业普遍反映,应收账款增加对生产经营造成的压力甚至比融资难、融资贵更大。在应收账款快速增加的同时,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也在加快,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上半年,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2.6%,较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高出上半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个百分点。此外,一些地方和企业对金融系统惜贷、压贷和抽贷的情况反映强烈,企业的财务成本显著上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6.5%,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增长11.2%,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在市场、成本、资金等多重压力下,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为困难,中小微企业更为突出。上半年,中小微企业财务费用增长17.5%,目前不少地方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以上。
四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宽带中国”战略的相关政策仍有待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有待推进完善,农村宽带发展还受到一些制约,在宽带建设、普遍服务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都将影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推广,影响快速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上半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仅新增899万户,与实现全年新增2500万户的目标差距仍然较大。
二、分行业情况
(一)原材料工业
上半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0.1个百分点。6月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上半年,原材料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376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困难较为突出,既受市场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因素影响,也与国家主动加大调结构力度有关。
冶金:上半年,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比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全国粗钢产量4.12亿吨,钢材产量5.52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和6.4%,增幅同比分别回落4.4个和3.8个百分点。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生产量-出口量+进口量)为3.76亿吨,同比仅增长0.4%,生产增长主要靠出口消化。钢材出口量升价跌。上半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4101万吨,同比增加1031万吨,增长33.6%;钢材出口平均价格为792美元/吨,同比下降9.1%。钢材价格总体呈低位运行态势。今年以来,受产能加快释放影响,钢材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价格持续下跌。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6月30日,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2.99点,比2013年12月末下降6.2%,并为2006年2月份以来最低水平。盈利状况有所改观。得益于进口铁矿石价格明显下降(到6月末铁矿石价格比年初下降了近1/3),钢铁行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会员钢铁企业,1、2月份盈亏相抵盈利状况分别为净亏损11.34亿元和17.52亿元,从3月份开始实现扭亏为盈,3-6月分别实现利润5.3亿元、12.25亿元、28.47亿元和57.61亿元。
有色: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089万吨,同比增长5.4%,增速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铜材、铝材产量分别增长17.1%和19.6%。铜材进口量升价跌,铝材出口低速增长。上半年,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252万吨,同比增长25.9%(上年同期为同比下降20%);进口均价7441美元/吨,同比下跌7.8%。出口未锻轧铝及铝材186万吨,同比增长6%。有色金属期货价格震荡回升,锌价上涨明显。国内有色金属期货价格在3月中旬跌至底位后,二季度在波动中震荡回升,其中锌价受供应短缺影响在6月份涨幅较大。6月末,上海市场铜、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收于49580元/吨、13475元/吨和15945元/吨,比一季度末分别提高2790元、460元和1145元。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但生产经营困难依然十分突出。上半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6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2.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8%,较去年同期回落0.3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到21.5%,同比扩大1.1个百分点。
建材:上半年,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1.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增速放缓。上半年,水泥产量11.4亿吨,增长3.6%,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4.11亿重量箱,增长4.7%,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价格呈现不同程度下跌,但总体仍高于去年同期。据建材联合会统计,6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月均出厂价347.99元/吨,比去年末下跌5.64元/吨。受新增产能释放影响,平板玻璃价格下跌明显。6月份,平板玻璃月均出厂价61.1元/重量箱,较上年末下跌2.4元/重量箱。效益状况良好。上半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011亿元,同比增长18.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9%,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和平板玻璃实现利润分别增长52.7%和24.1%。
石化行业:上半年,受国内外和下游市场需求放缓以及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影响,石化行业生产、投资增速回落,主要产品价格下跌,企业效益状况下降,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生产增势放缓。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0.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开工率严重不足。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上半年,炼油行业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70%,烧碱开工率约为80%,聚氯乙烯开工率不足70%,电石开工率仅为65%,甲醇开工率为62%。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上半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5%和7%,增速同比分别回落7.2个和14.3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完成投资增长7%和17.1%,回落7.3个和3.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下滑。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继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上半年,石化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3%。其中,石油及炼化行业利润增长3.9%,化工行业利润增长9.2%。上半年,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仅为4.5%,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二)装备工业
今年以来,装备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回升,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运行态势良好。生产增势基本平稳。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12.7%,3、4、5三个月均增长10.4%,6月份增长10.7%。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9.9%和8.6%,增速同比分别加快1.7个、0.7个和1.4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2%,加快9个百分点。出口好于去年同期。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8%(去年同期同比下降2.9%),其中6月份增长9.3%(去年同期同比下降3.4%),在去年较低基数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9.6%。效益水平继续提升。在汽车行业利润快速增长等拉动下,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145亿元,增幅达2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85%,同比提高0.49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呈现积极变化。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达到30.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增势良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增长14.2%。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并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800KV直流输电换流变电器通过产品技术鉴定,±1100KV直流干式平波电器和1100KV交流变压器绝缘完成技术鉴定。
汽车行业: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78万辆和1168万辆,同比增长9.6%和8.4%,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增长12.1%和11.2%;分车型看,SUV和MPV增长明显,均超过30%。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07万辆和2.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1050.69万辆,同比增长10.7%,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9%,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下降。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363.03万辆,同比增长1.8%,占乘用车销量的37.7%,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36.82万辆,同比下降15.3%,占轿车销量的22.2%,较上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效益状况良好。上半年,汽车行业实现利润2982亿元,同比增长29.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9.32%,较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
船舶行业:随着世界船运市场的逐步好转,我国船舶行业开始走出困境,造船三大指标增势均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74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4%,降幅同比收窄20.6个百分点;新承接船舶订单量4080万载重吨,增长78.2%,在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13倍的基数上继续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5206万载重吨,增长39.5%(上年同期为下降13.4%),比2013年底手持订单增长16.1%。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8%、57.6%和48%,同比分别提高2.5个、11.5个和3.7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上半年,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036亿元,同比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8%,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轻工:上半年,轻工行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增长8.3%。食品行业生产增速继续走低。上半年,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和8.9%,增速同比回落0.5个和2.9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行业增长8.4%,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大食品行业在轻工行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46.6%,其增速回落影响轻工行业增速回落0.58个百分点。产品出口出现分化。上半年,轻工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5%,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鞋类、塑料制品和灯具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0.5%、6.1%和27.5%,同比回落0.4个、12.3个和0.5个百分点;家具和箱包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6%和5.6%(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7%和16%)。投资整体保持较快水平。上半年,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6%和22.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行业投资增长21.2%,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家具制造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0.7%和28.6%,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等行业投资增长27.7%;这些行业(除食品制造)去年同期增速都在25%以上。效益情况基本正常。上半年,轻工行业实现利润5741亿元,同比增长11.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5%,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其中,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8%,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增长12.7%,造酒行业同比下降8.1%,家用电器行业利润增长26.6%。
纺织:上半年,纺织行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产量分别增长8.7%和3%,服装产量增长3.8%,化学纤维产量增长7.5%。出口形势总体低迷。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3.6%,增速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同比分别仅增长4.2%和4.1%。据纺织联合会反映,前5个月在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中,我产品占比分别为35.3%和67.1%,同比分别下降0.8个和3.9个百分点,我纺织品服装在欧盟进口份额中也呈下降趋势。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纺织业和服装服饰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0%,增速同比加快4.2个和1.4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14.1%,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444亿元,增长11.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74%,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
(四)电子信息产业
在信息消费拉动下,电子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上半年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146%,笔记本计算机增长9.6%,彩电产量增长12.6%,手机产量增长14%。出口增速放缓。上半年,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6%,增速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和通用设备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1.1%和10.8%,增速同比回落1.9个、5.7个和12.8个百分点。家用视听设备在去年同期下降4.2%的基础上增长9.1%。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上半年,电子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477亿元,同比增长24.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82%,同比提高0.49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仍然居高不下,达到24.8%。
软件业持续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6929亿元,同比增长21%,比去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比5月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22%。
三、分地区情况
东部地区生产逐步恢复,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多数省份继续放缓。上半年,东部地区由于结构调整早,转型升级快,总体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和一季度相比,10个省份整体呈现“八升一平一降”的态势,其中,北京、河北(仅增长4.6%,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8个上升;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基础产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增长压力较大。其中,中部地区增加值增长8.8%,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6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呈现“一升一平四降”的态势,其中,山西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5%,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河南持平。西部地区增长10.8%,增速同比加快了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12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五升一平六降”,其中,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陕西上升,重庆持平。东北部地区受能源资源等上游行业不景气的拖累,平稳发展压力大。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二升一降”,其中,辽宁、吉林上升,黑龙江工业增加值仅增长2%,同比回落6.4个。
东部、东北地区利润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利润继续下降。上半年,东部地区实现利润为16909.8亿元,同比增长12.9%;企业亏损面为16.7%,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668亿元,增加5.4%。中部地区实现利润为5177亿元,同比增长10.6%,有两个省份利润同比下降;企业亏损面为9.6%,同比减小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5.6亿元,增长8.9%。西部地区实现利润4305亿元,同比增长4.4%,有六个省份利润同比下降;企业亏损面为22.2%,同比扩大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97亿元,增长18%。东北部地区实现利润为2258.6亿元,同比增长11.5%,黑龙江利润同比下降;企业亏损面为14.1%,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40.2亿元,降低7.1%。
在实现利润列前五位的省份中,山东和江苏实现利润分别为4129亿元和3680亿元,同比增长8.5%和16.3%,增幅同比回落1.6个和0.7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工业利润增长1.13个和1.8个百分点;广东、河南和浙江实现利润分别为2779亿元、2168亿元和1555亿元,同比增长25.5%、1.8%和12.4%,增幅同比回落0.2个、9个和0.6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工业利润增长1.97个、0.13个和0.6个百分点。五省实现利润合计14313亿元,占全国工业实现利润的50%。
东部地区转型引领作用明显,中西部地区面临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双重压力。东部地区面对市场倒逼压力,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和资源方面先行先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企业,智能装备、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中西部地区实现稳增长和运行质量提升面临压力增大。据我部对全国31个省市上半年工业运行质量2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全国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88.79和88.81,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21%和5.33%。其中,工业运行表征指数分别达到95.15和95.21,同比增速分别为3.27%和3.55%;工业驱动要素培育指数分别达到83.98和85.18,同比增速分别为8.97%和9.09%。上半年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前5位地区分别是天津、上海、广东、江苏、福建。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一、二季度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分别达到94.98和95.23,同比增长8.12%和8.35%,在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上继续领跑全国,东部地区应重点提升“运行绩效”和“技术创新”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销售利润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指标上下功夫。中部地区上半年工业运行质量提升并不理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一、二季度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分别达到68.13和68.31,同比增长4.57%和3.89%,分别低于去年同期4.23和5.1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应重点提升“稳增长”和“结构优化”水平,在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指标上下功夫。西部地区一、二季度工业运行质量综合指数为62.56和64.03,增长6.28%和5.75%;应重点提升“运行绩效”和“结构优化”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上下功夫。
四、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即使到了2020年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依然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努力建设工业强国。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改革攻坚、转型升级和矛盾凸显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强大、坚实的工业做支撑,国家扩大内需、区域平衡发展、“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等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就缺乏稳定的基础和保障;信息通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占现代服务业六成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国民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也就失去了根本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国战略,紧紧围绕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顺利过渡,真正建成在全球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市场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业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正处于阶段性调整并将持续一段时间,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我们既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又要树立“底线思维”,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稳定的同时,处理好短期稳增长与长远调结构、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把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关键和重点,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发展的新方式,充分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价格形成、市场供需、竞争和退出等机制,积极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工业生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政府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监督、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缩短办事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不当干预,切实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进一步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工业发展大局、但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深入开展工业运行质量评价工作,健全完善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地区、企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加大对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清洁生产、食品医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点行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重点装备自主化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举措,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实施细则。
(二)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支持力度,带动社会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发挥好技术改造短期拉投资、稳增长与长期推创新、促转型的关键作用。尽快启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试点,鼓励企业加快设备升级换代。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的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储备政策研究,探索发布导向目录,完善技术改造政策环境。推动中央投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理顺工作机制,通过贴息等方式,拉动银行等各方面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政策,适当提高奖励资金标准。
(三)完善化解产能过剩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反思我国产能过剩,既有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解决之道,要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建立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用发展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对症下药。控制增量,运用疏堵结合的思路,实施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开展跨地区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优化存量,严格实施环保、能耗等标准,运用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价格杠杆,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逐步优化市场环境,推动重点行业破局性重大兼并重组,带动全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不断完善行业准入规范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投资、财税体制改革,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废除各类违法实行的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更好地提高市场化退出机制的效率,国家应为企业退出和重组创造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政策,落实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有关政策,解决因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可能造成的局部范围内职工集中失业等问题。
(四)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引导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制高点和切入点。加快发展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开发和应用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突破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设备等关键装置和部件。大力发展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以及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工业软件。加快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广泛应用数字化设计及仿真优化,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加强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控制、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状态实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建立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为代表的现代生产体系,推行小批量定制生产模式,实现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多地生产的协同生产新模式。加快推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建立全国性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试点,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力。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云服务平台,推进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提升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决策水平和效率。
(五)加快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相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负担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更加凸现,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妥善解决,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落实《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应尽快将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置服务项目。制定完善涉企收费管理的配套措施,取消违规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清理规范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涉企收费行为,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乱收费问题坚决予以曝光并严肃处理。
(报告中引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