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1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发布的《2013中国风电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新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2.96吉瓦,发电量达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风电首次超过核电成为排名第三的电力来源。
《报告》着重分析了我国风电行业的四大焦点问题——风电规划与其他规划相适应、“弃风”、入网消纳及国家拖欠补贴资金的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弃风”问题,《报告》称,2012年中国风电“弃风限电”达200亿千瓦时以上,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比2011年有所下降,个别省(区)风电利用小时数下降到1400小时左右。这不仅造成了风能和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环境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家可再生能源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弃风限电”损失电量相当于320万吨标准煤,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直接影响了中国风电制造商的发展。虽然2011年已有4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十大风电设备制造商之列,但2012年前三个季度,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商均损失严重。
对此,多数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的风电发展采取的是集中发展大基地的战略,从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北部到东北,同时规划了6个装机规模超过千万千瓦的大基地。如此大规模集中发展的模式必然会导致风电消纳的难题。且一些地方政府将风电行业视作“政绩工程”,盲目上马风电项目,使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这是引起“弃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然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表示,2011年后,我国风电年均新增产能都维持在1500万千瓦左右,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虽然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一倍左右,但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毕竟产能的总量要大于消耗总量才算合理。
2011年,风电占德国发电量的比重已达8%,美国风电的发展目标是2030年达到20%的比重。相比之下,中国风电产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时璟丽指出,目前风电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优化发展、资源整合的良好势头。行业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已经让一些优质企业领跑国内风电市场。这些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彰显出规模化、集中化优势,显现出行业内一种良性的整合趋势。这表明,风电行业正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开幕式上表示,能源局下一步将重点解决风电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问题,对于“三北”地区严重的“弃风”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加强监管;还将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希望在2至3年内基本解决“弃风限电”问题。
时璟丽表示,解决“弃风限电”问题是当前风电研究领域各家达成的共识,但仍需一个具体的可量化指标才可实现。例如,针对某一地区,当“弃风”比例小于10%或5%时就算解决了“弃风限电”的问题,或者有其他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的数字要经过研究才能确定,但必须有一个具体的行业标准,才能使整个风电产业驶入良性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