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问题
在肯定行业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工作取得进展和成效的同时,王瑞祥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差距和不足,包括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意识淡薄;低端产能过剩,技术改造乏力;能耗排放超标,工艺水平落后;技术标准缺失,管理服务薄弱等。
他指出,当前机械工业中低档产品总量产能过剩、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了行业的优化升级,也导致了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与市场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工程机械二手设备交易管理缺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与不安全产品,依然在流通使用。进口二手设备市场迅猛增长,大量倾销,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高档产品的推广。”王瑞祥举例道。
他还给出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我国铸锻件的平均能耗分别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6倍和1.7倍,每吨工件热处理能耗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5倍;电机产品平均效率比发达国家低3%~5%,运行效率低10%~20%,柴油机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5%~15%,通用型小型汽油机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思路措施
谈到“十二五”机械工业推进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的工作思路,王瑞祥提出了这样的行业目标:在生产过程中,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达到0.31吨标煤,钢材利用率达到85%以上;在产品节能方面,燃煤工业锅炉运行效率提高到85%以上,工业炉窑运行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等。此外,在节能体系和产品升级方面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瑞祥特别提到要大力鼓励发展节能高效产品。“以电机为例,2012年我国电机耗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60%,占工业用电的80%,而存量电机中高效电机比重不到5%,如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用电260多亿千万时,如电机系统效率提升5%~8%,每年节约的电量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他如此举例道。
除了推广节能产品,提升高效工艺技术是另一项重点任务。王瑞祥列举了以下值得关注的领域:能源消耗占全行业总量一半左右的铸、锻、热处理等热加工工艺的技术研发;影响较大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量大面广的耗能机械产品降耗技术的研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