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中间软件层渐成气候
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迫切需要一种介于生产与管理之间的承上启下的连接平台。组态软件处于监控系统的中间位置,向上、向下均具有比较完整的接口,在自动化系统中始终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对上、下应用系统的渗透能力也是组态软件的本能优势:向上其管理功能日渐强大,在实时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配合下,具有部分MIS、MES或调度功能;向下日益具备网络管理(或节点管理)功能。
基于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对工厂可视化的需求、节能监控等应用需求的市场驱动,顺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工业软件的利好政策,作为工厂级底层软件的组态软件,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软件演变为平台利于二次开发
组态软件正逐渐成为协作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核心系统,无论是用户还是硬件供应商都将组态软件作为全厂范围内信息收集和集成的工具,这就要求组态软件大量采用“标准化技术”,使组态软件演变成软件平台,在软件功能不能满足用户特殊需要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组态软件采用标准化技术便于将局部的功能进行互连,在全厂范围内,不同厂家的组态软件也可以实现互连。
近年来,一些与组态软件密切相关的技术如OPC、OPC-XML、现场总线等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组态软件向着“软件”角色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有力支撑。
2、与生产制造和管理信息系统整合
ERP 是国内炙手可热的话题,但目前的ERP 主要应用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在国内外的企业生产中,还没有多少企业能够将生产信息和ERP 系统整合到一起,使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益最大化。如何使实时历史数据能够进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工厂迫在眉睫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球主要自动化供应商已开发了相关平台,为组态软件逐渐向着生产制造和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方向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3、个性化方案与大规模定制并行不悖
市场应用的多样性需求,对组态软件的性能指标、使用方式、接口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需求对组态软件系统结构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对其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全球组态软件供应商大多基于微软的Windows 平台,技术也类似,产品功能上难以形成巨大的差距,不可能产生垄断性的核心技术,即决定性的技术优势已经难以建立。用户要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种产品囊括全部用户的所有应用要求,因此最终用户的需要始终围绕“组态”和“定制”,所以,个性化方案和服务在竞争中显得日益重要。随着现代工业“小批量、多品种”特征的市场实际状况,今后的组态软件将朝着针对特殊行业和生产过程大规模定制的并行方向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软件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与灵魂,组态软件因为具有很高的渗透能力、扩展能力和产业关联度,其承上启下的开发功能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价值。不管从横向还是纵向看,一个自动化系统中,组态软件日益渗透到每个角落,所占比重正逐渐提高,未来将在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合点发挥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