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年的中欧光伏案终于峰回路转。7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机电商会”)宣布其代表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达成价格承诺。在国内各方均表示“欢迎”的同时,业界也有声音称,出口数量的限制或将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由此将引发光伏行业的整合提速,更多小企业或被淘汰出局。
价格承诺符合大部分企业意愿
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按规定,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平均税率将升至47.6%。随后,中欧双方开启了密集的谈判动作,紧张气氛不断升级。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受折磨的当属那些涉案的光伏企业,期间很多企业都悲观表示:“欧盟的 双反 意志已定,非常有可能进一步抬高 双反 税,而这对于中国光伏行业而言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庆幸的是,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日前,机电商会宣布中欧光伏案已达成价格承诺,并介绍说,共有95家中国企业参加此次价格承诺谈判,“价格承诺结果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在中欧双方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
同日,机电商会连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联新能源商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五家行业组织发表声明称,双方就解决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一致,是互利双赢的结果,有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共同发展,也为中欧双边经贸关系营造了良好环境。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谈判结果积极、富有建设性,充分展现了双方务实、灵活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指出,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是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
“中欧贸易额巨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的,应理性看待,妥善处理。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通过对话与其磋商解决光伏贸易摩擦,有助于维持一个开放、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沈丹阳说。
光伏企业保住欧盟市场
正如沈丹阳所言,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数据显示,其占比超六成。所以,这一次价格承诺的达成,则意味着最大的市场得以保住。
看到这样的结果,一直处于焦虑中的光伏企业自然是感到最轻松的一方。昨日,国内光伏巨头英利集团媒体负责人王志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对此结果表示欢迎,“这是国家、行业协会和光伏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新的规则之下,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并进行一定的调整”。
其实,包括英利、晶科能源这样的业界大佬在内,它们虽然有过对“欧盟高额关税”的担忧,但对欧盟市场却一直保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
“欧盟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市场,启动较早,价格机制和补贴机制都很完善,当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很高,普遍接受能力很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欧洲市场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销售网络体系,这些也正是相较于在别的市场发展的优势。”王志新解释说。
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开辟市场已经很久,“和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它们的客户,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相比之下,欧盟的光伏市场在运营机制上较为成熟”。王晓坤说。但她同时指出,“近来,欧盟的光伏电价补贴有所减少,市场增速放缓,前景并不是很好,而这也正成了中欧光伏案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