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富士康转型遇瓶颈 自主品牌战略不见起色

发布日期:2013-07-15 作者:网络

    近日,关于富士康和苹果公司疑似分道扬镳的讨论甚嚣尘上,外界纷纷猜测,这对昔日的搭档正逐渐摆脱对方,各自发展。作为苹果公司在华最大的代工商,富士康近年来更是频频采取行动,进行产业升级。一心求改变的富士康真能脱下旧衣换新装吗?


    转型第一步:机器人代替工人


    富士康的转型问题可能要从发生于2010年的“13连跳”事件说起。当时,多名富士康员工因不堪高强度劳动、低下薪资待遇而跳楼,惨案背后,人们分析罪魁祸首是富士康的发展经营模式。富士康作为世界一流的代工厂,虽然名号上风光无限,但是其产业发展处在生产链最底端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富士康处在了生产链的下游,而上游的研发却很少参与,加上要维持低成本,生产压力转嫁到工人身上,久而久之,富士康便成了“搬运工”、“血汗工厂”,于是舆论开始对富士康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去年开始,陆续有报道称,富士康将引进机器人代替工人。管理咨询专家刘步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富士康的转型十分重要。虽然购置机器人成本不菲,但是就长远来看,却是节约生产成本。同时,有分析人士表示,富士康也希望借此拿掉“血汗工厂”的帽子。


    转型第二步:“万马奔腾”战略


    除了经营模式上的改变计划,富士康也很快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不过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品零售。2010年7月,万马奔腾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马奔腾)成立,富士康科技集团CEO郭台铭甚至意气风发地提出:“5年开一万家万马奔腾电器超市!”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万马奔腾并没有真正“奔腾”起来。


    截至2011年底,万马奔腾门店在全国最多的时候也仅开出280多家,此前至少20家店面因亏损严重而关闭。有分析称,万马奔腾战略几近失败。对此,刘步尘表示,富士康的“万马奔腾”战略实属本末倒置。


    他表示,富士康当时的转型战略并没有抓住正确的突破点,富士康希望先建立好销售通路,而后再向建立好的销售渠道输送产品。刘步尘认为,好的产品才有好的销售通路,而有了好的产品之后,销售通路其实不需要自己来造,好产品会迅速被市场认可。


    转型第三步:成品战略


    随后,富士康的转型焦点便集中在摆脱仅仅代工的角色,实施成品战略。富士康开始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研发,以此拓展产业发展。


    今年7月,有报道称富士康与Mozilla合作推出的基于FirefoxOS系统的平板电脑即将面世。据称,此款平板电脑的原型机则是由富士康进行研发。Mozilla全球移动设备高级副总裁宫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称,富士康想做的不再是照着别人给的设计制造出产品的工作,而是提供几乎是成品的产品。


    他估计富士康现在的生产模式是,90%的开发的工作量都由富士康做好,外观、颜色等简单的定制由品牌公司来决定,而这也是Mozilla选择富士康作为合作对象的因素之一。宫力称,富士康提供了良好的供应链,他不同于组件商,组件商可能只是提供芯片等零部件,并出不了完整的机子。而另一方面,品牌商要研发一个机子周期也会比较长,投入也会比较大。他打比方说:“富士康帮你把菜准备好,你来炒一下就能出锅。”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减少了品牌商前期的投入,缩短了产品从有需求到上市的周期。


    转型第四步:扩大业务


    刘步尘还认为,苹果将部分订单转移给其他代工厂之后,富士康所面临的发展前景愈发严峻。虽然富士康现在也接受索尼、夏普等品牌的电子产品代工,但是这并不能弥补苹果疏远富士康之后带来的经济损失,毕竟富士康营收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给苹果的代工。富士康暂时不会,也不能与苹果分道扬镳。


    不过富士康还是考虑到了风险的规避,除了上面谈到的纵向的产业升级,富士康也开始了横向的产业领域拓宽。有报道称,富士康已经在电视机生产制造业迈开脚步,与此同时,据国外媒体报道,《华尔街日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富士康已经向台湾信息监管委员会(NCC)申请4G网络频段,对此《华尔街日报》则称,“富士康想要做运营商”。


    转型第五步猜想:“瘦身”?


    从另一方面,刘步尘指出,富士康的转型除了在产品、产业领域、技术层面的革新,还要对其巨大的生产规模进行“瘦身”。他表示之前“富士康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工厂过多,过于自信。”


    他指出,富士康在内地频频建厂,足迹甚至到达中国二、三线城市。有些当地政府看重富士康带来的对外经济增长,甚至无偿划地供其建造厂房。然而随着美国制造业振兴,苹果转移订单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富士康对苹果代工依赖度较高,富士康产能过剩的弊端凸显。刘步尘建议说,“富士康内地工厂该关的就应该关,至少要去掉约30%的产能。”


    转型思考:自主品牌为何“难产”


    然而,富士康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朝着一个目标——自主品牌。近几年来,不断有消息放出,富士康要推出自主品牌。从自主研发平板电脑,到自主研发的手表,再到推出廉价的智能手机,富士康一直努力给世人展示一个“自主”的形象,然而却不见“品牌”的踪影。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其一,能力、技术不够,研发困难;其二,依赖合作伙伴,“自主”非真正自主。


    刘步尘告诉记者,富士康近几年的自主品牌战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样的停滞主要是研发能力不足造成的。虽然富士康加雇了千名工程师配合产品、技术的研发,但是就目前来看,富士康的研发能力、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仍然不足。毕竟富士康的主业、强项是代工,一时间难以向研发的角色转变,更何况产品的研发并非易事,因此自主品牌战略迟迟不见成效。


    而富士康多次对外宣称的自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与其他公司合作推出。富士康可能完成了99%的工作,只有1%需要合作方提供。例如富士康和Mozilla合作推出的平板电脑,原型机由富士康研发,但是操作系统却是火狐提供。也就是这1%暴露了富士康的“不完全式自主”。


    刘步尘向记者解释道,富士康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只粗一只细。”粗的是代工,细的是品牌。富士康要想达到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就必须让两条腿一样粗。然而,该目标的实现却也非一蹴而就,刘步尘预测,富士康可能要花5到7年才能真正实现。


    由此可见,富士康的转型之路走的并不轻松,从革新经营模式,到自造销售渠道,再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富士康在诸多尝试与摸索中艰难进行产业升级。面对苹果的越发“冷淡”,富士康无疑是在给自己铺设后路,而这条路到底铺的怎么样,又通向哪里?对富士康来说,企业转型无疑长路漫漫。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高效电机获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5.43亿元

下一篇:抢滩先进地区 谋划长远发展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