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我国首台国产离子色谱仪在青岛诞生后,受到国产品牌的市场挤压,洋品牌主动降低在中国的售价,最高降幅达五成以上。不过,目前我国进口的仪器仪表每年动辄达到数百亿美元,国产仪器仪表产业还需要跑步前进。
青岛领衔离子色谱国产化
青岛是国产离子色谱产业的发源地,1983年6月由中国核工业第五研究所刘开录研究员带队在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研制成功,而这仅比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并商业化生产晚了几年。我国对离子色谱技术十分重视,其研发项目均列入“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但是我国离子色谱产业化并不顺利。
由于该技术在环保、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安全、质检等领域具有快速、方便、灵敏度高以及可同时分析多种离子化合物的优势,离子色谱仪器受到全球行业用户的青睐,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口该设备。
离子色谱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从研发CIC-100型到CIC-300型,国产离子色谱仪厂商逐渐在中低端市场上与洋品牌展开竞争。青岛是国产离子色谱仪发展水平的风向标,从去年开始,联手科研机构承担着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开发与产业化任务。
国产化30年离子色谱走高端
到2015年,像CIC-500型等中高端离子色谱仪将实现产业化,国产品牌也可以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与洋品牌进行竞争。CIC-500型离子色谱仪与以前国产仪器相比,在自动化程度、全智能数据分析、应用范围以及测试的精度上将提高数倍,特别是精度提高10倍。我国将通过实施科学仪器重大专项计划,使国产离子色谱仪的市场占有率提高20%以上。
业内专家介绍,通过三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厂商的竞争下,国外品牌低端离子色谱仪在国内售价首次低于10万元/台,这给离子色谱仪采购商节省了大批费用。另外,由于国产离子色谱仪的市场价仅有国外品牌的60%左右,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这位专家表示,离子色谱产业在国内创造了数十亿元的市场份额,但是绝大部分市场依然被洋品牌把控,特别是在高端仪器设备领域。根据海关部门统计,去年我国在包括离子色谱仪等仪器仪表进口方面的支出达到38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