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手主办的“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透露,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国工程院正在完成上述战略课题的研究。
他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工业革命的出现紧密结合。新技术领域将所有的国家同时拉在一个起跑线上,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开发出新产品,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跑者。
此外,就新工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也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工程院的新课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将向何处发展?”在此次研讨会上,干勇抛出了这样的提问,并随后介绍了“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课题的主要内容。
他指出,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结构并不合理。在主要先进设备中,达到先进水平的设备只占26.1%。而且,制造业对外的依存度超过了50%,如80%的高端芯片依靠进口。
“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家抽查的不合格率达到了10%,每年因产品质量(失信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干勇说,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当然,正在向制造强国这个方面迈进。
基于这一背景,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课题。干勇透露,课题组已经就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指导方针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等。
“我们的转型和整体新工业革命的出现要紧密结合起来。”干勇指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将以推动原始创新、引领绿色技术、拓展国际空间、打造主导品牌为原则,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会定得比较扎实。
他还介绍了实现制造强国的8项举措,包括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进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率先突破、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行数字化智能制造、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制造基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行绿色制造等。
新一轮革命的趋势
尽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尚需时日,但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最佳契机。
在“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题做了主题发言。
“近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讨论得比较多,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他总结道,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应包括3个方面。
首先,信息网络成为支撑和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在2012年全球的PCT专利申请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有14家是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企业。”苏波表示,信息网络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在不断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如信息网络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分布式发电和大规模并网技术实现突破。
其次,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将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跨国企业将更多地通过网络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国家配套协作企业。“而且,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苏波称。
第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力图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比如,西门子凭借其领先的一体化叶片技术、高效电机节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
新机遇新挑战
苏波指出,同过去几轮科技革命中我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更多地是建立在传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因此,基于过去3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我国制造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他说,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列车、汽车动力电池、特高压输变电、禽流感疫苗、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而持续快速增长的10亿人口级的国内市场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苏波分析,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国内市场是千万人口级别的,美、日、俄的规模是一亿多,而我国拥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超过10亿人口级别的国内市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未曾拥有过的。
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潜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需求将增加10万元。“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将吸纳4000万农村人口进城,带动4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此外,近期国务院大力推进政府智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也为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带来更多契机。
但苏波还提醒道,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我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比外,我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双重挤压。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明显。同时,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也已出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