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机器人虽然在工业生产中并不占有决定因素,毕竟自动化的实现并不只是靠机器人就能实现的,但是它绝对是重要组成因素。
机器人换人计划,是目前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主流发展趋势,最终结果是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自动化。近年来最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计划莫过于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将大量使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线原有人力,投入到其它领域。
同时,工业机器人实用化的最初就与汽车业分不开,直到现在,用的较成熟的机器人生产中,汽车业也是位列其中。根据此前的报道,在生产材料充足的情况下,高速的生产流水线可以在55秒内组装一辆汽车。
近年来,选择让机器人上岗的企业越来越多,富士康、比亚迪、长城汽车、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拥有机器人员工。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2011年,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公司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增速均超过100%。
“机器人”市场井喷似乎即将来临,因此,它将对制造业就业市场产生的冲击也日益临近。不过,此前有专家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不会形成很大规模,因此,对就业市场的整体影响并不大。
众所周知,未来工业生产必将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甚至是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员工接手大量低价值的、重复的劳动无可厚非,这种节省企业成本、解放一部分劳动力的做法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非常普遍。
在德国,光学公司打磨玻璃的车间员工寥寥无几,因为,机器已经代替人们完成了这项费时的工作,这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生产这些机器人工件的地方,却有大量的人力在为它们服务。产品可以让机器人生产,但机器人还得靠人力去创造。
反观国内,制造业核心技术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机器人企业生存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超过60家,然而其生产能力、生产水平严重受限于基础零部件、核心部件制造的缺乏。因此,70%的市场份额被海外4家龙头企业占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