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委员会宣布初裁的次日,国内最大的民营太阳能发电系统开发商——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便开始评估11.8%的反倾销税带来的损失及影响,同时讨论的还有海外设厂计划。最终公司决定暂时搁置海外设厂计划。
“按照目前初裁的临时性税率,我们公司的产品在欧盟市场还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海外设厂显得没有必要。但是,海外建厂依旧是公司应对双反的备用方案,我们会根据中欧双反的谈判进展,重新评估和商议海外建厂的事项。”正泰太阳能总裁对媒体表示。
其实,早在2011年美国双反调查时,中国的光伏大佬们就曾酝酿过在海外建厂来规避税率风险,但最终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作为应对美国光伏双反的举措,国内的光伏企业通过从台湾进口电池,成功规避了被征收高税率的风险。
但是,与之前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不同,此次欧盟的反倾销包括了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等所有产品。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可能通过中间产品的海外采购来规避欧盟征收的反倾销税。中国企业只有将产能向海外迁移,才有可能重新进入欧盟市场。
“如果按照欧盟的47%税率,中国光伏产品需涨价30%以上,这个价格出口欧盟,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光伏企业提出了通过海外建厂来规避影响。”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称。
据了解,在欧盟提出双反后,正泰太阳能就将出海设厂提上议程,聘请投顾、出国选址随之展开。与此同时,英利、阿特斯、天合等国内光伏企业也相继曝出海外设厂的想法。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产自中国大陆的光伏组件约0.66美元/瓦,美国、欧盟产的组件约为0.8美元/瓦。11.8%临时性税率,意味着产自中国大陆的销售价格将提高至约0.78美元/瓦,相对于欧盟、美国的光伏产品而言,中国大陆的组件还有一定的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