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国内企业为避免“双反”各找新道路

发布日期:2013-05-31 作者:网络
     在6月6号,备受关注的“双反”案将会进行投票表决。虽然6月才会对此进行表决,但是据了解,从3月开始欧盟就已经开始对来源于中国的光伏产品实施登记,而这一举动,则被部分企业视为“追税期”的信号。如果真是如此,那不少光伏企业第二季度将会“白忙一场”。因此,不少企业选择绕道其他经销商进入欧盟市场。
 
    显然,这只是国内光伏企业的短期应对措施。对于来势汹汹的欧盟“双反”,国内光伏企业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目前,已经有企业提前布局。自建电站和开拓新兴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缓解欧盟“双反”冲击的重要手段。其中,自建电站的上市企业就包括阳光电源、海润光伏、航天机电、向日葵、中环股份、*ST超日等。
 
    不可否认,向下游光伏电站方面发展确实具有一定投资价值,但应该注意的是,光伏电站投资周期较长、收费难,只有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有介入的可能。
 
    在几年前,光伏企业的融资不是难事。但今非昔比,自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爆出危机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光伏企业避而远之。用受访企业的话说,“别说增加融资,不抽贷就算不错了”。
 
    不过,在诸多光伏企业为“钱景”忧虑的时候,浙江部分中小光伏企业,却早已走出危机。鲜明的对比,让记者对部分特色企业颇有感受。
 
    杭州福斯特热熔胶膜有限公司,是一家普通的光伏薄膜生产企业,他们的薄膜并非用于光伏电站,而是销售给玩具生产商、小电池、圣诞灯等细分市场,差异化的竞争,让他们在去年收获颇丰,销售额过亿。
 
    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电池组件企业,若是拼产能规模,或许早已倒闭。但他们将精力用在发展太阳能路灯等特色产品上,规避了行业风险。
 
    与此同时,一家浙江光伏企业已将海外设厂纳入议程,还聘请了摩根士丹利作为投资顾问。他们认为,在海外设厂,是避免欧盟“双反”的最有效手段。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停产容易去产能化难。欧盟“双反”的实施,会迫使国内光伏企业去寻找新路。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日本拟建25万千瓦地热发电站 规模堪称国内之最

下一篇:3D打印又入新领域——打印出食物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