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施耐德电气的中国蓝图 以市场导向谋转型

发布日期:2013-05-23 作者:网络

    施耐德电气的全球CEO、法国人Jean-PascalTricoire是个中国迷,有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赵国华,能用汉语进行较为顺畅的交流。


    香港本地或在香港有驻点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会首选中环、湾仔一带作为办公地点,施耐德电气却将办公室选在了距上述地段还有一定距离的鲗鱼涌。而一进入办公室,就会在陈设中发现这家从做实业起家的企业具有的特质——务实、专注而不浮华。


    按约定时间一分不差出现在施耐德电气采访室的赵国华向记者讲述了这家已有177年历史、出身于法国铸造厂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漫长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并谈及他27年来在施耐德电气的感悟以及施耐德电气与中国市场的关系。


    他总结说,施耐德电气能基业长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时代和客户的需求,继而做出改变,“我们是一家老的公司,但也是一家非常新的公司。70年代的施耐德电气和现在的施耐德电气,只有一件东西保留下来了,那就是我们的名字。”


    曾经的武器制造商


    “‘赵’在中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姓,‘国’是国家的国,‘华’是华山的华,组合起来就是赵国华。”赵国华用中文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这是20年前初次到中国时中国朋友为他取的名。“别人取的名字都没得选,喜不喜欢都得这么叫。”他打趣地说道。


    赵国华于1986年加入施耐德电气旗下的梅兰日兰,做销售相关的工作。“1981年我们和河南平顶山市进行技术转移,开始了我们在华的业务。1987年第一次在中国的电力行业开始合资。”


    而施耐德的电气业务也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壮大,并在这一阶段将其定位为核心业务。在此之前,施耐德电气的业务重心主要集中于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以及轮船建造业。由施耐德兄弟创办的“施耐德”最初进入的领域是钢铁制造,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已成为专业武器制造商的施耐德与当时的国际电气集团西屋(Westinghouse)结盟,将业务拓展至发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的生产制造。战后,施耐德逐渐停止武器制造,重新进行集团结构重组,并将业务主要转向建筑、钢铁和电力行业。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和利时中标山东年产15万吨丁二烯DCS项目

下一篇:安全生产 请拒绝盗版工业软件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