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客户需求而变
对于施耐德在战略业务选择上的变化,赵国华认为这是顺应客户需求变化而做出改变,而这正是施耐德能长期生存的原因。“施耐德1836年成立,成立很长时间了,这期间进行了很大的变革。我们是一个老的公司,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公司,这么多年只有一个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施耐德这个名字。70年代的施耐德电气和现在的施耐德电气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施耐德电气的媒介工作人员以“顺势而为”来总结赵国华的这段话。在上世纪初全球电力工业刚刚起步不久,施耐德电气通过与西屋的合作开始切入电力工业这一领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工业迅速壮大的时期,施耐德电气迅速调整,将业务重心锁定在电力工业。
当问及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开端时,施耐德电气的媒介人员用两个问题反问记者,“你是否见过用来控制电灯开关的电灯线?是不是感觉以前停电很频繁?”她介绍说,在改变上述状况的过程中,梅兰日兰推出的产品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兰日兰进入中国后,生产的微型断路器产品逐渐取代了保险丝,让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施耐德旗下的奇胜品牌将开关面板带入中国,结束了中国使用灯绳开关的时代。”
赵国华那时候还没有到过中国。“我在意大利待了5年,到1995年我才被派往中国,在这里待了5年,主管市场部和销售。”他并未过多谈及他到中国后开展过的具体业务,只总结说,当时在中国做生意有很多困难,“那个时间的中国和现在很不一样”。而突破这些困难的经验就在于要经常和客户见面,和客户交朋友,建立好的关系,“每个地区都有它的特点,比如你在重庆,就应该跟他们说重庆方言,你要了解他们的方式。”
以市场导向谋转型
为更好地节能,能耗大的机构或行业在节能减排任务出台后,除关注硬件产品外,也开始关注硬件产品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比如大型钢厂、比如酒店,都将自己的能源管理项目外包给电气公司,实行合同能源管理。2010年4月,中国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对施耐德来讲,这项政策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的施耐德电气在2009年推出“一个公司”计划,即从过去的多品牌转为“一个施耐德电气”品牌,通过从产品为主向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重的模式转型。
赵国华以楼宇中的家居能效管理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全球能效管理专家”这一概念。他说,施耐德家居能效管理系统就是将电子设备、影音产品及通讯网络连接在一起,当家中没人的时候,远程操控便可以使家中的电器关闭,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同时,家中所有开关都可集成在一个控制面板上,用户在家可以更加自由便利地控制家电的开启和关闭,“这种能效管理可以让家庭每年减少30%的能耗,实现能源的再利用。这样的能效管理系统不仅用于家庭,还可用于机场、轨道交通、城市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