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关,甚至一个处长,都可能对建设项目的审批产生很大的影响。”在5月17日举行的美国投资政策与实践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张国宝认为,项目审批的程序,以及审批时间过长和过难的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不过新一届政府在主张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这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关作风的转变,也有利于能源建设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在张国宝看来,转变发展思路任重道远。目前在能源领域仍有一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思维方法,比如把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建设项目要拿到国家能源局备案,能源局出同意备案文才能往下走,实际是变相审批,这样做的理由是防止弃风,控制风电总量;一些重大问题长期争论而无人拍板;给各省分解下达能源消费总量。
张国宝认为,上述措施实际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
风电堵不如疏
《21世纪》:最近两年来,国家能源局在新能源建设项目审批上,有哪些值得反思之处?
张国宝:就拿风电来讲。由于弃风现象的存在,所以要限制,提出的措施是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要备案。
但是实际上,这不是备案,而必须有能源局回函。这已经不叫备案了,实际上还是审批,是变相的审批。不但有弃风的地方不能批,而且还把毎年各省能建多少的指标分解下去,一年国家批多少,每个省区批多少。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
《21世纪》:这意味着限制风电发展了?
张国宝:是什么问题导致弃风?比如说是输变电线路没建起来,那么你应该建输变电线路。不能说,你有弃风了,就限制你上风电。这是思维方法的问题。遇到弃风的问题,是限制风电发展,还是来解决导致弃风的问题?
前一种思路是,越限制越发展不起来;后一种思路会引导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这就和大禹治水的思路一样,前面的人治水思路是哪里水泛滥了,我就是筑个堤,把你拦住。大禹不一样,我要挖个渠,把你引走。这就是哲学思路的问题。
《21世纪》:也有人认为,审批风电项目,是考虑到风电还需要中央财政补贴。如果放开的话,可能会出现“地方请客,中央买单”的问题。
张国宝:现在他们还未完全想通,说是因为电价补贴问题。其实是找个理由,价格补贴的钱不够,还应该再做大蛋糕,进一步压缩成本,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少弃风效益好了,不是可以少补贴吗?补贴是归财政部在管,不是只靠能源局控制上项目解决的。
“长期争论,无人拍板”
《21世纪》:像特高压交流项目,这样引起很大争议的项目,在其可行性和经济性上一直争论不休,但也一直看不到主管部门的明确说法。
张国宝:对这种现象,我用的词是,“长期争论,无人拍板”。反对的人永远反对,支持的永远支持。既然有国家主管部门在这里,就得拿出意见来。在其位,谋其政嘛。要说有争议,不少大的项目都有争议啊。比如三峡,再如西电东送。我也不说上特高压交流是对是错,我就说“无人拍板”。因此,主管部门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必须拿出意见来。
《21世纪》:像特高压交流这样的重大项目,是不是国家能源局做不了主,最后必须要国务院最后拍板?
张国宝:要你这个机构干什么?要你这个官做什么?要你就是来拍板的。即便有些项目可能要由国务院最后来定,哪怕是最后国务院出意见,主管部门必须有明确的意见报告国务院,现在是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意见,“长期不拍,任其争论”。以前强调,等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出来之后再批,但现在“十二五”快过去三年了,电网规划还没出来,一直就这么拖着。这就是失职嘛。
《21世纪》:在我们现在这种体制里,有没有纠错机制,改变一个人对项目审批影响过大的现象?
张国宝:每一关,甚至一个处长,都可能对项目的审批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个项目到了分管处长这里,他对这个项目有想法,项目该报而没报,那你拿他有什么办法?项目审批的进程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我认为,项目审批的程序,以及审批时间过长和过难的问题,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
能源消费总控分解是计划经济
《21世纪》:据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分解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被高层给否了。对此,你怎么看?
张国宝:前两年国家能源局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还分解到每个省区。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而且,你根本控制不住,一个省的能源消耗,是由方方面面决定的,包括工业和每一个居民。如果控制得住的话,那么每个省的发展速度就被限定了。这种能源消费限额切块下放的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都没采用过,比计划经济还要计划。这样的方案就是典型的“规划规划,说说画画,墙上挂挂”。
那么,政府应该去做什么?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社会去节能,去提供更清洁的替代能源。
《21世纪》:也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国家能源局有些过于重视能源项目,而在战略上用力很少。
张国宝:以前我们还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这些战略布局的项目,可是,现在我们有什么呢?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