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新兴国家制造业竞争未来将改变

发布日期:2013-04-22 作者:网络

    德勤全球制造业工业集团和美国竞争力公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包括:人才驱动创新,经济、贸易、财政和税收体系,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及可获得性,供应商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基础设备,能源成本及政策,本地市场吸引力,医疗体系,政府在制造业和创新上的投资等10方面,其对竞争力的重要性依次下降。


    在主要经济大国中,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竞争优势与人才驱动创新的关联性很大,新兴国家则主要凭借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但在医疗体系和法律法规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的竞争驱动因素正在发生改变,与印度和巴西存在很大区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未来5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继续促进先进制造能力,预计竞争驱动因素将发生很大变化。


    尽管德国和美国的创新指数得分很高,但韩国和新加坡在其他措施如:千人中研究人员数量和基本的数学和科学测试得分上也很有竞争力,这说明发达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可以在少投入情况下实现更高创新能力。


    美国和德国的PISA公共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得分较低,但过去发展起来的活力型创新生态体系可以更高生产力。德国在机械行业的强势以及其双重教育有效衔接产业和大学是其在人才驱动创新能力上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德国和美国创新集群发展具有优势,但未必长久获益,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创新指数和千人中研究人员数量方面排名也比较靠前。如果不改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力资办,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被新加坡等新兴国家超越,这从新加坡世界竞争力排名第四,由于重视在职教育和培训,在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上排名第一,人均研究人员数量也较高。印度、中国和巴西在人才驱动创新方面有很大发展潜力。


    从主要贸易伙伴货物流通方向来看,德国知识产权(中端和高端科技产品占比较高)主要留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出口的中端和高端科技产品目的地多样化,中国和中国台湾的大部分中端和高端科技产品主要在亚洲内部出口。


    2006~2011年,德国制成品出口加快,年复合增长率从1995~2000年的1%升至2006~2011年的5.2%;而美国则由于制造业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制成品出口比例下降。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在制成品竞争力和中端及高端科技产品份额上表现较好。


    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垄断先进制造技术,80%以上的制成品出口为中端和高端技术产品,而新兴国家(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比例则较低,这也符合低薪资劳动力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贸易国,制成品出口规模很大,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内部市场,2000~2011年,中国、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之间的制成品出口增速很大,且中端和高端技术产品的比例也逐步提高,说明低技术就业正从中国向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尼转移。但中端和高端技术产品贡献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加工和组装活动,然后出口最终产品。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苏制造业劲吹“服务风”

下一篇:无线电引信测试实现高仿真环境快速检测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