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机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它的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意为“物物相联的互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设备,如射频识别(FR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概念这几年可谓是炙手可热,物联网的重要性越来越无法忽视。如果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已经改变了一个时代——机械化时代,那么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最终将会建立一个以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在真正的战场上,物联网更是被称作是“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而受到世界几大强国的高度重视,因为它能够有力拓展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并推动战争形态、作战理论及作战样式的一系列革命。
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庞大、协调关系复杂,武器装备系统研发周期长,质量和成本难以控制。《国防科技》杂志批露美军的F-22“猛禽”战斗机,从研制到正式服役耗时20多年,单架飞机采购费用超过2亿美元,使用期的编修保养费用也十分昂贵。虽然这是架极其先进的战机,却由于系统缺陷,难以保证安全性而停飞,美国国防部也暂停了对F-22的采购项目。各国军事专家把这件事视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个范例。据《解放军报》登载的通信指挥学院通信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孟宝宏的一篇访谈,他提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南联盟空军副司令亲自驾机升空,力图以其高超的空战技能和丰富经验与北约空军展开空中格斗,但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北约空军击落,那一刻信息编织的“从传感器直达射手”的无缝链接体系,宣告了机械化战争单打独斗作战样式的终结。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场革命性的颠覆。物联网让物体能“看见”、可“交流”、会“思考”、听“指挥”,使得沉默的物体也好像拥有了智慧。通过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的开发,让普通、低成本的物体也能获取战场有用信息,并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如美军开发的“智能微尘”,体积只有沙粒大小,但具备了从信息收集、处理到发送的全部功能。
这将使侦察情报领域产生显著的变化:一是能有效避免侦察盲区,实现战场“无缝隙”感知。开发众多廉价的传感器,战时大规模部署在战场,就能对目标区域人员、装备及物资的流动情况一清二楚。二是实现了存在即被感知,感知即被定位的路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足以把全球所有物品均纳入网络之中,各种物体都能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知、理解环境并做出响应。战时,处于网络节点上的任一传感器,均可与设在卫星、飞机上的各种侦察监视系统相连接,从而获取其本身不具备的对目标的空间定位能力,实现对目标由感知即被定位的飞跃。
军事物联网在现代战场上的应用,已经初步显示了它巨大的军事潜能和超强的作战功效,可以预见,我们将迎来一个智慧战场的时代——
散布在战场上的自动地面传感器,可与设在卫星、飞机、舰艇上的所有传感器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的***侦察监视预警体系,真正实现感知战场每个角落。未来的战场将更透明,行动更智慧,保障更精确,管控更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全自主智能作战机器人将从科幻电影中步入现实。这些机器人作为物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代替作战人员钻洞穴、爬高墙、潜入作战区,快速捕捉战场上的目标,测定火力点的位置,保证实施精确打击。甚至有专家预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战争时代已经不太遥远。也许,在未来战场上,机器人数量将超过士兵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