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则“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报道,先引起A股天然气板块大幅飙升,接下来引起全国多地居民抢购天然气。3月26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官员称“这个消息是无稽之谈”,3月27日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国家发展改革委讯的形式,称“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消息纯属不实。市场似乎恢复了平静,可以此作三点冷思考。
一、2012年天然气进口量占总供给量的比例逼近29%,2013年将突破30%,并将继续增加。如果进口高价气全部由用户消化,天然气进入基干线管道前的价格保守估计要上涨30%(只增量气部分价格上升,幅度会极大);如再考虑国产气与替代能源比价偏低,上涨至少要50%;终端价的变化比例要小一些;如果与相关替代能源的价格联动,赶上相关替代能源的价格又处于波动上升区,则上涨要更高。短期内,由于天然气产业链结构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天然气的稀缺状况也不会减弱,如果完全让市场价格配置资源,价格变化幅度大体如此。
由于来自用户力量的约束,特别是政府对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约束,价格上涨力量的释放处于受控状态。前者的约束无形而不易识别,市场各方对源于“政府的调价消息”极度敏感。
二、理顺天然气价格,特别是高价进口气能在国内把价格涨上去,使国外的气能愿意进来,销得出去,以保证从国外能长期获取进口资源,保障国内天然气长期供气安全,这是不宜再推迟化解的战略问题。同时,天然气在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是近年的事,下游利用投资巨大,其价格需比被替代能源价格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形成,这也是长期战略选项。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承担高价进口气是中央政府所应推动的制度安排。
北京、上海等地则对2010年的上游价格调整久拖不决,北京直到2012年12月1日才正式执行听证批复。多地在2006年后开始探索价格联动机制,2008年后开始探索居民用气阶梯定价办法,去年开始步伐在加快,从终端入手推动天然气价改。
三、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天然气价格实现市场化,其价格要与替代能源的价格挂钩,看可替代能源的“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以它们的市价做参照,为自己定价,并及时地同步变化。但现在天然气定价偏低,首先要提价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也就是要逐步提高“起步价”,为下一步“挂钩”创造条件。“起步价”的制定和逐步提高,以“一省一价”的门站价是一种方式,出厂价则是另一种方式,这两种“起步价”也均可以与替代能源挂钩。
笔者认为,以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为标准进行取舍衡量,以出厂价格为突破口,建立“理想起步价”为宜。“一省一价”的门站价所包含的捆绑定价,强化、固化垄断,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