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低压电器:呼唤四代智能化产品

发布日期:2013-02-26 作者:网络
   2011年~2020年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时期,智能电网总投资规模预计接近4万亿元。随着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的重要阶段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乡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将全面拉开,智能电网及智能成套设备、智能配电、控制系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也将加速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升级换代及低压电器市场重新分割。这对具有第三代改进、第四代低压电器研发能力的生产企业必将是一个难得的利好消息。
 
 
  在2012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等多项不利形势下,我国低压电器行业仍然取得了产量增长10%、行业总产值增长15%的发展。正泰电器、德力西等大批优秀低压电器企业继续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以及低压电器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化、模块化、可通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低压电器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低压电器遭遇瓶颈期
 
 
  “目前,国产中、低档低压电器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但国产高档低压电器除个别产品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平分秋色外,大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国内市场对高档低压电器的需求仍然依靠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
 
 
  事实上,国内低压电器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高端市场竞争力。随着价格战和渠道战愈演愈烈,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群雄混战的大环境日渐恶化,已经屡遭行业诟病。
 
 
  纵观国内低压电器行业,阻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日益凸显:产能过剩、资金不足、核心技术缺失、产品低端化、国外品牌强势冲击,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的不断上涨,价格与渠道的恶性竞争逐步升级,造成行业整体利润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大部分低压电器企业的发展开始陷入瓶颈期。
 
 
  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国内低压电器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数量过多,90%以上企业处于中、低档次产品的重复生产。产品三代共存,按照产值计算,第一代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5%,第二代产品市场占有率为45%,第三代产品市场占有率为40%。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低压电器产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工艺落后、体积大、能耗高又污染环境的产品将被淘汰。目前来看,第一代产品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第二代产品沦为低档产品,第三代产品将逐步成为中档产品,而第四代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档产品。
  这得益于不少民族品牌开始增强忧患意识,在克服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不断降低产品管理成本,加大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强调产品的研发设计,以智能化、电子化、组合化、模块化为主要方向的第四代产品已经被提上日程。
 
 
  第四代产品呼之欲出
 
 
  智能电网要求用户端采用统一、标准化产品,这使目前各种自动化系统、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和在线监测装置中的测量、保护、控制等功能在新的统一的、标准的技术支持系统中逐步集成整合,并最终实现各种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为提高智能电网系统可靠性、缩短安装和维护时间等提供保障。这也为新一代智能低压电器开发与应用带来极大便利。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出了智能化、可通信的第四代产品,具有以前几代产品的许多优点,是未来低压电器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我国电器行业还存在基础薄弱、开发费用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电器企业对产品的配套件开发不重视、产品外观质量差、原材料使用不合理、企业执行国际标准落后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低压电器跨越第一、二代,直接进入第三、四代产品的生产、开发难以成为现实。近年来,我国低压电器行业不断向前推进。对第二代产品中不完善的,进行二次开发,加强系列电器产品的开发,便于用户的更新使用;着重发展、推广第三代产品,使其市场份额增加至50%以上,并完善产品系列的开发;有足够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开发第四代产品,紧跟国际低压电器的技术走向,为第四代产品在国内的实用普及打下了良好基础。虽说当前行业发展的重点是第三代产品,提高高档国产低压电器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低压配电、控制系统与装置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需要;明显提高我国主要低压电器产品可靠性及外观质量,但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的强烈诉求,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农网改造的进一步落实,第四代产品将以其无与伦比的智能化优势被市场青睐。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机器人上岗的挑战

下一篇:霍尼韦尔为巴航工业E-喷气飞机提供集成航电系统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