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聚焦:中国制造遭遇双重夹击 “哀兵”突围

发布日期:2013-01-30 作者:网络

    前有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后有发展中国家竞相卷进工业化进程。遭遇双重夹击的中国制造业,既有成本优势日渐削弱,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面临四重挑战,中国制造只能“抗兵相加,哀者必胜”。


    向奥巴马说“这些工作不会回来了”的乔布斯离世一年多后,蒂姆·库克的苹果公司满足了美国总统。2012年底,这位苹果公司现任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计划新的一年里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Mac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这是十多年来苹果公司首次将其生产部门迁回本土。


    苹果的做法并不算特立独行。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在其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企业选择“出走”中国的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却备受青睐。2012年7月初,包括雪佛龙、可口可乐、卡特彼勒、通用电气在内的21家美国公司联合考察越南市场,商讨投资计划。


    此后不久,一直将中国大陆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集团开始在印尼建立生产工厂,投资预计高达50亿~100亿美元资金。10月,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决定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并迁往东南亚……


    上述变化也在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中初现端倪。2012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25家,同比下降10.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与之相对应,东南亚地区的外国投资正在快速增加。2011年,东南亚各国吸引外资达到1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6%。


    在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一度左右逢源的中国制造业似乎正在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而这距中国在2010年把美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头衔第一次揽入怀中,仅仅过去了两年时间。


    尽管接受采访的专家们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制造业企业无论是“回归”欧美还是迁往东南亚,仅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零星出现,对中国的冲击还是“雾里看花”,然而这些现象却揭开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挑战的“冰山一角”:


    短期看,中国制造业遭遇经济下行、出口疲软、用工成本上升等近忧;长远看,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前有欧美国家力推制造业复兴,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的阻击,后有东南亚、非洲国家以低成本生产优势掀起工业化浪潮的追赶。


    尤须警惕的是,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相结合的数字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在酝酿一场渐行渐近的工业革命,必将对现有全球制造业格局带来强烈冲击。


    “中国制造业已经明显感受到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对任何一个工业国家而言,这场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向本刊记者表示,放眼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发现和重塑新的比较优势。


    中国低成本“围城”


    “要素红利一直是中国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近年来,中国的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院长罗文对国内人工成本的变化印象深刻。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


    与之相反,为了生存,美国工会正改变它们的优先选项。最近,美国《大西洋月刊》在一篇名为《内包景气》的文章里谈到,GE总部位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电气公园,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代表美国制造业的丰碑,七八十年代又以“罢工城”闻名,“但今天工会已愿意接受一种区别2005年的分层薪资方案,其中70%工种将获更低报酬,每小时只能得到13.50美元左右的报酬,几乎比以前低了8美元。”


    “潮流已发生转向,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已使美国正成为一个生产制造的‘较低成本国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美国生产复兴——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报告中发出了如此感慨。


    按照该报告估算,2005年中国劳动力平均成本是美国劳动力成本的22%,但201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1%。与此同时,中国工厂每小时生产力工资是8.62美元,美国南部为21.25美元,但预计2015年中国长三角沿海地区会达到15.03美元,美国南部则是24.81美元,对比变化相当明显。


    除了人工成本的劣势被缩小,在其他一些方面,美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已经开始显现。“美国正成为全球能源的价格洼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为本刊记者核算,得益于页岩气的大量开采,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在去年一度下跌至每千立方英尺2美元的十年最低水平,只及欧洲和日本天然气进口价格的1/5和1/8。


    “这一方面引发了美国天然气化工产业的迅速恢复,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美国天然气发电的价格。”他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美国绝大部分州的工业电价甚至低于中国沿海省份的工业电价。


    此外,在中国对内外资一视同仁之后,美国政府对于回到本土的制造业企业,还给予了大量优惠。例如,当GE决定在美国建厂后,美国联邦政府根据2009年的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向GE实施系列税收优惠和奖励。紧接着,肯塔基州政府和路易斯维尔市政府也提出积极的税收激励计划。


    综合各种因素,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只比中国沿海城市略高5%~10%。如果考虑航运成本以及各种隐性成本、供应链成本,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这与中国刚入世时相差几倍的数字来比,大相径庭。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中国,因此即使中国劳动力价格比美国低,也并不一定代表单位劳动力成本会比美国便宜。”因此金碚认为,从成本角度分析,一些企业“撤离”中国是完全正常的资本流动,就如同它们当初选择中国一样容易理解。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郎咸平:智慧产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出路

下一篇:中国工程机械投资大规模进德国市场引担忧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