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重振“中国制造”已经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13-01-26 作者:网络

    以3D打印+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美国制造”正在强势回归。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再工业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全球制造业转移新阵地。面对全球大变局,“中国制造”还能够继续等待吗?


    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然而,随着中国要素价值的重估,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


    尽管劳动力成本在这些行业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中美两国间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预计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预计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当考虑航运成本及诸如隐藏成本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


    当然,劳动力成本绝对不是构成制造业成本方程的唯一因素。2010年以来,中国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进口动力煤的价格上涨和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税率的终止,也推高了这些占中国电力消耗74%的行业的发展成本。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


    事实上,中国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在沿海城市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美元,在南京为14.49美元,在上海为17.29美元,在深圳为21美元。全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美元。


    相比之下,在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美元~7.43美元;在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价格从1.30美元至4.65美元不等。这可能意味着未来美国制造业正出现长期结构性改进的迹象,开始进入上升期。


    对中国而言,挑战还不止于此。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从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看,“供给替代”是必然的历史规律,但问题是,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供给替代”,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严重威胁,这将是未来十年内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风险。中国制造不能再次贻误全球再工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全面重振“中国制造”已经刻不容缓。


    一是国家应该把“制造强国”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发展。


    二是促进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强智能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发展。


    三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推动制造业本土化,由制造业外包转向内包。应汲取美国产业空心化前车之鉴,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包企业由制造业成本高的沿海地区向国内中西部制造业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四是当前“中国制造”尚停留在价值链低端环节,附加值率低,全要素生产率低,急需提升价值链,增强价值链竞争力。


    五是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并购或参股国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全球化竞争力,全球化配置资源。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全国首个新电源主题产业园落户佛山 “华南电源”开启新征程

下一篇: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将嫁接入气象探测领域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