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了;马良用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告诉记者,他和他的50多个同伴要做的,就是生产马良手里的神笔。可惜,史玉升的“神笔”虽好,却缺少墨水,不能想画就画。
技术先进
百倍提升生产效率
从华中科技大学南三门进去,第一个路口左拐,在西十二教学楼的对面,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厂房藏在几棵树下。这就是名噪全国的3D快速打印技术中心——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滨湖”)所在地。史玉升和他的研发团队,就在这里编织他们的中国3D打印梦。
“戴着奇妙的手套在铜首上下一摸,获取的三维数据立刻输到后台,几分钟后,一台3D打印机上,一个一模一样的铜首就出炉了……电影《十二生肖》里的这个桥段虽然有点夸张,但原理是一样的,3D打印的元素正被广泛地运用到各行各业。”史玉升用了当下最时尚最直观的例子,向记者解释了什么是3D打印。
在厂房里,记者看到,这种3D打印机为一个四方形密封舱体,分上下两层。据史玉升介绍,上面的舱体是用来放置被扫描的物件,而下面的密封舱则为打印舱。在旁边一台打印机的打印舱中,记者看到一个复杂的金属零件已经成形,零件旁则散落着黑色粉末。“和现在常用的喷墨打印机相比,3D打印机消耗的不是各色墨盒,而是金属、塑料、陶瓷粉末等物品的原材料。”
史玉升指着一个形状复杂的多管形汽车风管箱告诉记者,“造这个零件如果是用传统倒模制造方法,至少要2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用3D打印快速制造,只需要8个小时,如此一来,生产效率提升了60-100倍。”
市场巨大
国内外资本纷纷追捧
据史玉升介绍,武汉滨湖生产的规格为1.4米×1.4米×0.7米的3D打印机,是目前世界最大工作面的基于粉末床的快速制造装备,已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
去年8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旗下的华中数控、华工科技两家上市公司股价早盘封住涨停,包括华中数控、华工科技在内的十多只3D打印概念股集体暴涨,一时间在中国股市上掀起3D打印热潮。
武汉滨湖销售经理黄智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最大的两家3D打印上市公司是美国的3D syetem和德国的EOS。这两家公司每家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而我们公司现在每年的销售仅3000多万元。这个行业和我们企业的成长性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黄智称,不仅是风投和基金,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富士康、海尔等高校、国企、央企甚至是军工企业,主动上门谈投资和收购的络绎不绝。
遭遇瓶颈
企业呼吁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武汉滨湖主要打印工业零部件,目前已经给国内外200多家企业打印了家电模具、汽车零件、泵站阀门等各类工业零部件上万件。“前景虽美,但也会有不顺,目前我们最大的瓶颈就是材料短缺。”史玉升说,目前受到设备尺寸和材料等多因素的制约,打印的物件只能以试用模具为主,如果材料供应跟得上,小到一些玩具生活用品,大到飞机,甚至是牙齿、骨骼这些生物活性器官,都能打印出来。“在国外,扫描激光器、软件和材料上下游的各个环节,都是独立的,但是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上下游都得自己来做。”史玉升呼吁,希望本地政府能够对3D打印配套的材料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对研发3D打印材料的企业进行补贴,解决因成本高,而无人问津,造成材料断档的问题,以提升3D打印产业化的速度。
史玉升有个设想,“其实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将光谷的激光扫描、光谷软件园的软件开发、华科的3D打印技术,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研究等优势项目整合在一起,很有可能形成一条3D打印产业链。”